延安巨变
1949年5月武汉一解放,我就听到了《延安颂》。它的曲调早在1940年我就会吟唱,可歌词是完全不同的。1940年我10岁在湖北谷城难童小学读书时,学校的美术、音乐老师魏紫熙(20世纪80年代我再次见到他时,他已是江苏国画院国家一级画师)教我们唱《中华颂》:“那明月夜间南海的涛声,那风沙飞处的大漠的驼铃……啊,中华,”原来当时进步教师为了让《延安颂》能在国民党统治区流传,给它填了歌颂中华的新词。
从那时起,我听到了越来越多关于延安的故事。延安成了我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多少年来我一直向往能到延安“朝圣”。9月下旬,我终于投入到思念多年的延安的怀抱。
尽管我是第一次到延安,延安的一切对我却是既陌生又熟悉。在延安生活的两天中,我的心情几乎一直处在激动之中。
过去,我从电影上得到的印象,陕北是一片荒凉的黄土高坡。在我们乘车前往的途中,看到的却是一片青山绿水,生气勃勃。进入延安市区,高楼林立,市面繁荣。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建平同志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延安经济有很大发展。全市生产总值2005年居全省第二,仅次于西安市。延安由于人口较少,人均生产总值超过西安市,居全省第一。延安巨变出乎我们意料,令人惊异。
从宝塔山上俯瞰延安市容 文有仁摄
9月27日下午3点半,我们进入延安,入住抗大宾馆。这里是当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旧址。抗大原来的建筑物已全部消失。旧址上兴建了3层楼、气势宏伟的抗大纪念馆和5层楼、装饰豪华的抗大宾馆。纪念馆前重建了当年抗大的中国古典风格的大门,大门上仍是当年舒同题写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牌匾。
刚一放下行囊,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于15点45分来抗大纪念馆参观。讲解员告诉我们,抗大自1936年6月成立到1945年抗战胜利,总校先后办八期,全国设12个分校,培养了10多万军政干部。从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人员中走出了5位元帅和许多将军。抗大为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看到当年抗大艰苦而紧张的学习、生活情景,较真切地体会,什么是“抗大精神”。
在参观枣园领导人旧居时,拜谒了五大书记铜像,目睹了毛主席窑洞中靠窗的书桌,想起五大书记领导解放战争,毛主席伏在这张书桌上写出一篇篇巨著和新闻,更感到作为人民新闻工作者的自豪和责任重大。
作者2006年9月28日谒延安枣园“五大书记”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