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是在汝城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孕育的过程后,一举在宜章爆发成功的。通过对朱德、陈毅从南昌起义到湘南起义期间的活动轨迹和1927年11月汝城会议研究讨论暴动的方式方法证明,汝城是湘南起义的策源地的结论是毫无疑议的。
一、策划湘南起义的“汝城会议”前的革命背景
1、南昌起义后的形势和革命以汝城为中心的形成过程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全部南下,目的是想去广东汕头找外援【朱德《从南昌起义到井岗山》】。1927年8月3日,朱德、陈毅率起义军第九军从南昌经抚州、广昌、会昌、长汀、上杭等地向潮汕地区转移。10月初,先期到达潮汕的起义军主力被打散,随后而去的朱德、陈毅部队在广东饶平与潮汕撤出的部队会合。
10月7日起义军在饶平召开了茂芝会议,确定了起义军“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到“群众基础好、农民运动搞得好、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保存起义部队【《朱德传》】。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向赣南进军途中,朱德、陈毅为了巩固这支起义军的余部,保存革命火种,适时地进行了三次整顿。这就是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人们统称它为“赣南三整”【《朱德传》】。从此,“部队走向团结了,纪律性加强了,战斗力也提高了”【朱德《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
“起义军在江西崇义县上堡整训时,朱德从报上意外地看到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从广东韶关移防到同崇义按邻的湖南郴州、汝城一带。他同陈毅商量后,便写信给第十六军军长范石生,希望同他们合作”【《朱德传》】。
范石生朱德原在云南讲武堂同学,曾结拜为兄弟。范石生得知朱德在湘赣边境的江西崇义县上堡,“他派该军参谋韦伯萃(共产党员)带着他的亲笔信前来联系,范石生希望两军合作,信上还指出该军内部即有一批共产党员,他并未取缔他们的活动,以示诚意”【《陈毅传》】。11月2日朱德写信给范石生,表达合作意向。
11月上旬,朱德、陈毅、王尔琢等在上堡认真分析了各方形势,决定 11 月下旬到汝城召开湘南、粤北各县负责人联席会议,并开始送信给参会人员。
11月17日朱德接到范石生的回信。因范历受蒋介石排挤,深感孤立无助,前途渺茫,此时很有与朱德合作的意向,于是回信言辞肯切,表达“正欲与兄共商良策、以谋自立自强。希即枉驾汝城到曰唯(注:第十六军四十七师师长曾曰唯,时驻汝城)处一唔,专此恭候”【《陈毅传》】的确切愿望。
11月18日,朱德、陈毅即率部队向汝城进发,是晚,朱德在汝城濠头遇袭后脱险,19日到达县城,曾曰唯出城外的小校场迎接,范石生也从粤北赶往汝城会朱德。20、21日与曾曰唯和范石生谈判。
经过二天的谈判,朱德与范石生达成了即合作又独立的共识,朱德、陈毅部暂用范所属的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O团番号,朱德化名王楷,任十六军参议、四十七师副师长兼一四O团团长。朱范合作,一为起义军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隐蔽的生存空间,二为起义部队提供了大量军事及生活上的物质补充。对发动湘南暴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汝城的地理环境和革命运动形势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属五岭山脉和罗霄山脉交接部,地理地貌特殊复杂,是一个俗称“天高皇帝远”的僻野山乡,同时汝城地处湘粤通道边缘,进退有余,可直扼湘粤两省咽喉。可说是开展农民运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想之地。
1926年后,随着国共合作的北伐军进入湖南,到处燃起了革命烈火。中共湖南省委和省工会,分别委派汝城籍的朱青勋、李涛回到汝城,发动工农群众运动,1926年6月组建了中共汝城支部。随后中共汝城支部接收、改编了保商队、团防局和警察队,成立了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总队和区、乡农民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