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的“军民鱼水情”纪念广场上,人们会看到这样一支队伍,清一色的女兵,整齐的军装,响亮的口号,英姿飒爽。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她们扬起了五星红旗,这一道亮丽的红色风景线就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的女民兵分队,被人们誉为红色土地上的“娘子军”。
女民兵分队现有5人,其中杜卫华同志主持办公室工作,讲解中心主任张卓娅、副主任李燕红,馆刊采编人员杜鹃,后勤人员郭琴。5名女民兵中,1人是研究生学历,3人是大专学历,是纪念馆名副其实的半边天,也是纪念馆的当家花旦,她们的岗位虽然平凡,但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军区、安徽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是安徽的形象和窗口,纪念馆的女民兵则代表着窗口的形象。她们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工作态度、服务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窗口的形象,因此,她们苦练讲解基本功,成为纪念馆的业务能手。
女讲解团队成功接待了一大批领导人、将军、各条战线的专家学者等贵宾。她们因服务周到,讲解精湛,满腔热忱,受到了广大干群的好评。许多人因感激送她们小礼物,她们拱手谢绝。她们在接受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采访时,积极通过媒介向外界宣传纪念馆,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架设共建单位桥梁,传播当代红色文化,弘扬渡江精神,2007年5月18日,由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创办的全国第一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简报——《爱国主义教育》正式创刊,杜卫华、张卓娅、李燕红、杜鹃等几名女民兵担任编辑。
几位女同志在编辑报纸的同时还加强学习,不断投稿,受到领导的好评。她们编辑的报纸发行量不断增大,已传向了大江南北,受到中央、省、市、县领导的多次赞扬。小平夫人卓琳、薄熙来办公室、李克强办公室、徐承云中将、文海英副省长、全国红办副主任胡呈军等领导来电来信给予肯定。
她们以纪念馆为家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年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免费开放后,参观的人数骤增,流量很大,每天都有长长的队伍。女民兵队员作为讲解员总是第一个走上讲解岗位。高峰期,每人每天要接待数十个团队,每接待一个团队就得不停地讲解几个小时,但她们从来没有因讲解次数多而降低讲解质量。她们从不叫苦,不叫累,讲得嗓子沙哑是家常便饭,一轮一轮的讲解,寒冬腊月她们也大汗淋漓。两位骨干讲解员张卓娅和李燕红因太累讲解时先后病倒,馆领导命令她们休息,可她们只吃了点药又走上了工作岗位。
工作时,她们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她们带给观众永远是甜美的微笑和优质温馨的服务。提到家庭,几位女民兵的眼睛湿润了。几位女民兵的爱人常说:“她们嫁给了纪念馆”。是的,她们一心扑在工作上,白天工作,晚上还要配合搞好纪念馆的安全保卫工作。当别人放假时,正是纪念馆参观的高峰期,因此,在纪念馆基本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无暇顾及家庭。
纪念馆的女民兵都有小孩,有的孩子还很小,但为了工作,她们很少回家。尤其是小孩生病时是多么希望妈妈在身边啊,但家人却连她们的影子也看不见。当看到她们疲惫不堪的样子,家人既无奈又心痛。
有人问:“你们这么辛苦才拿这么点工资,你们图的是什么呀?”她们笑着说:“当你看到观众把崇敬、礼赞的目光投向你时,再苦再累心也甜。”
个个都是多面手
纪念馆的女民兵们个个身手不凡,个个都是多面手,她们既是讲解员又是宣传员、保洁员、安全员、消防员,可谓“身兼数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