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草鞋,红军战士唱着嘹亮的歌……看着按历史复员的场景,李长春开心地说:“这样的布置,场景漂亮多了,也生动多了。”
前年井冈山成功引进投资8000万元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也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他们很高兴能通过这场演出了解当年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一些战斗历程和民俗风情。
针对这种传统民俗复苏的现象,曾任井冈山方志办主任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李春祥同志认为,在井冈山传统民俗中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文化宝藏,是我们井冈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井冈山历史厚重,民风民俗在民间可谓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尊崇的都是亲善为道,平等和睦、勤俭谦恭、敬老爱幼,父恭子孝、家庭美满的和谐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一段时间来,人们在发扬井冈山传统习俗的同时,也存在不少误读。如一些地方仍在沿袭“慎终追远”的陋习,丧葬礼仪到了繁文缛节的地步,而对修建坟墓更是不敢马虎,往往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择宝地,导致“轻养厚葬”及封建迷信之风盛行。曾销声匿迹多年的拆字、算命、跳神、占卜,甚至请菩萨、拜观音等封建糟粕又沉渣泛起。与其说这些人是在传承民俗文化,不如说他们是在媚俗、在恶搞。
李春祥老师感慨地说:现代经济发展为我们发扬民俗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资基础,但对它们传承要以科学为依据,尤以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准,以我们井冈民俗文化中良好的民俗民风为准。
继承民俗文化贵在创新方式
当前,仍有少部分游客认为井冈山“民俗文化氛围不浓厚”,井冈山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不多”。
对此,笔者也深有感触。从井冈山历史沿革来看,民俗文化在各个时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力:经过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兴盛到井冈山失守后的沉寂,再由解放后特别是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发展到极致而后又归于平静,直到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红色旅游业的兴起,井冈民俗文化才又一次形成了发展的小高潮。正因为井冈民俗迈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子,所以,井冈民俗文化的一些表现形式或自然消亡或链接不上而显得单一。一些旅游行业在弘扬民俗文化中尽管也出了力、想了不少办法,也收到了好的效果,但一些经典的展示场所或因选址不当或因未被政府纳入旅游区统一管理而单打独斗,继而惨淡经营;更有一些单位只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只求一时经济效益的获取,没有长远发展规划,从而导致民俗文化没能发挥出影响力。如以客家居民最为集中的下七乡上七村曾推出以客家饮食文化、舞龙和漂流娱乐活动、结亲仪式等为主的具有井冈民俗风情、能体现井冈民俗文化特色,曾吸引很多游客参观和体验的旅游项目,因水源受影响,再加上前两年“井横”公路的改造及其它种种原因,最终丧失了阵地。而井冈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岁月·井冈山》因成本高、票价贵,无法满足多数游客的要求,曲高和寡,社会效益不明显。
现在随着通讯网络的完善,电视娱乐媒体的发达,休闲方式的更加丰富,年轻人和传统文化接触面不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俗文化的表现力,但从游客企盼的眼光中来看,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仍有相当的“激情”,井冈民俗文化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窃以为,要让井冈民俗文化更出彩,更有卖点,首先要继承传统民俗中的精髓内涵和核心价值观,其次,更重要的是让井冈民俗的内涵有所扩大、创新、发展,将其引导我们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上:由追思过去,启迪未来;由继承光荣传统,展望美好生活;由体验纯朴民风,开阔豁达心胸;由尊崇敬老爱老,关心关爱他人。除此之外,还应将其与我们井冈红色文化进行整合,让优秀的井冈民俗文化与井冈红色文化和谐共处,从而使其交相辉映。总之,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