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员村发现一个苏式老建筑群”,摄影发烧友黄先生喜欢城市影像。今年以来,员村琶洲纳入广州CBD规划再加上此前绢麻厂地块成为“地王”,让员村成为全城热点,黄先生周末两天“泡”在员村闲逛,意外地在员村四横路5号大院发现了这个苏式老建筑群。
昨日记者前去采访发现,这个苏式老建筑群大有“来头”:它是1956年兴建广东罐头厂(即鹰金钱公司的前身)同期兴建的宿舍区。
广东罐头厂是前苏联与中国经济合作的165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罐头厂。
曾经:俱乐部和文化宫俱全
来自汕头的郭姨是广东罐头厂的老职工,自1957年从汕头调至广东罐头厂工作至今一直在大院里生活。她介绍,员村周边在这些大型国企建厂之前是小山丘及田地,1956年启动建设广东罐头厂配套建设这个宿舍区,她至今还记得刚进宿舍时,连通向宿舍的路面都没有铺好。
据《广州市志、工业志》记载,1956年,在广州市东郊员村四横路征用20万平方米的土地,投资900万元兴建一间以生产果蔬罐头为主、半自动化的大型罐头厂——广东罐头厂,设计年产能力为2万吨;并在罐头厂之侧配套兴建年产工业用玻璃制品4万吨的广东玻璃厂。
广东罐头厂于1958年6月10日建成投产。据了解,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员村被规划为广州新兴的工业区,罐头厂、玻璃厂、苎麻厂、无线电厂等厂都是1958年建成投产,后来陆续兴建员村水厂、工人文化宫等配套设施,这个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的新兴工业基地逐渐成形。另一个住户陈姨说,虽然当时员村算是城郊地区,但是每个厂都有工人俱乐部,在上世纪60年代又建成员村工人文化宫,对于这些大厂职工而言与广州市区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郭姨的印象中,当年罐头厂与玻璃厂是“兄弟厂”。她介绍,玻璃厂建成后没有配套的宿舍区,一些技术人员工程师都没有地方住,广东罐头厂就送出两栋宿舍(即4栋及6栋)给广东玻璃厂安置这些技术人员。4栋外墙是水泥石子墙面,与郭姨自住的苏式大房有点区别。郭姨说,6栋本来也是与自己住的苏式老建筑一样,但是后来玻璃厂将其拆除重建成现代楼房以安置职工。
现场:墙面涂有毛主席语录
昨天上午,记者一行在这个大院里发现这个苏式老建筑群共有近30栋,全部是坐北朝南朝向,在黄埔大道南侧“一”字排开,每一横排建筑之间相间20余米,都长有高大的乔木。
这些苏式老建筑三层居多,仅有数栋为两层,墙体很厚实,整体外观呈长方形,窗户小,楼梯间入口全部是厚实的水泥墙。外墙全部刷上红、黄相间的颜料,看上去很有历史厚重感。在小区东侧的两栋苏式老建筑,记者意外地发现红色外墙竟还有白色字体书写的毛主席语录,字体已经很模糊,只能大致看清“马克思列宁主义”及落款的“毛泽东”等字样,其他字已难以认清。记者访问多个老住户,也说不清这些语录究竟是何时涂写的。
有点遗憾的是,由于这些苏式老建筑一直有人居住,为了改善居住质量,几乎无一例外地进行了“开膛剖肚”的改造,红色外墙前几年安装白色塑料下水管道,镀锌或者不锈钢质的自来水管一排排穿墙而入,黑色的电线电缆纵横交错,明显破坏了老建筑的整体美感。在一位陈姓阿伯的一楼房内,记者发现这种苏式建筑的窗户偏小,采光及通风并不是很理想。不过陈阿伯表示,住了50年早已习惯。
据了解,这些苏式老建筑群内居住的几乎全是附近两间大型老国企广东罐头厂及广东玻璃厂的老职工。两个厂都已有50年历史,当年入厂的青涩少年都已进入垂暮之年。
如今:楼道贴满牛皮癣
不过现在的5号大院则已没落,“毕竟小区已有50年历史,多是老房子”,也存在管理不善等问题。记者在现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