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共有保存完好、整齐划一的古典民居60多幢,代表着典型的井冈民居风格,是井冈美丽乡村的缩影。2006年8月,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在菖蒲古村开发建设融旅游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根据规划,全村划分为农家院餐饮区、竹排风情餐饮区、庄稼田园风光区、农家垂钓休闲区、乡村步行街与文化活动中心。四区一中心工程全面同步启动。通过近一年的努力,菖蒲古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五通一气”、“三清三改”工程成效显著。硬化道路2100米,铺设石阶巷道5300平方米,古村的道路通畅了;拆除破旧畜栏、茅坑4986平方米,集中规范修建牛栏厕所2800平方米;粉墙1.7万平方米,清渠2300米,清塘20余口,新建垃圾池3座,种树500余棵,古村的环境更美了;完善了通电、通气设施,新建了70座沼气池,全面实施了自来水工程,村民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用上了安全电,通上了有线电视。通过修缮尹氏宗祠,把宗祠改造成精神文明活动中心,使群众活动有了场所。同时随着村落社区、“六站一室”相继建立,菖蒲古村的管理更民主了,乡风更文明了。在餐饮龙头企业“菖蒲大食堂”的带动下,“农家餐饮”悄然兴起,菖蒲古村已有四家农家餐饮开业,一个结合旅游发展新产业的菖蒲古村呈现在大家面前。如今的菖蒲古村,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依托井冈旅游的丰富资源,正朝着“打造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目标稳步前进。
——新城区
井冈山市委、市政府从2002年7月至2005年4月,按照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建设标准,坚持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招商引资、向上争资、银行融资和土地房产变现等渠道,筹集资金近15亿元,仅用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一座崭新的初具规模的新型生态城市屹立在井冈山脚下,并顺利实现了行政中心搬迁。首期开发建设3.6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3万以上;力争到2010年,建成达6.5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的新兴城市。规划是本,文化是魂。井冈山市在城市规划中遵循人与自然协和共生的原则,不求其大,但求其美;不求其全,但求其精,充分利用丘陵起伏、水曲环绕、景色秀丽的自然环境,精心打造每一栋楼房,塑造每一处街景,力求每一个建筑都成为一件精品,形成一处景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营造出“城在山水园林中,山水园林在城中”的新型园林城市格局。一时间,井冈山全市动员、全民动手,上下齐心协力投入新城区高标准的建设中。锦绣花园、金都花园、火车站、汽车站、学校、医院、“Y”字型中心公园、30余条主次干道、冠瑞商业城、新城区大市场、大面积的绿化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程相继竣工,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全市人民为之鼓舞,为之自豪。--井冈山红旗标志简介为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2007年10月1日,大型雕塑《井冈红旗》落户井冈山。该雕塑位于泰井高速公路连接线厦坪入口处,高19.27米,跨度27米,寓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7年。同时又有三层含意:一是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井冈山燎原;三是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