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都市报与全国17家知名媒体吹响寻亲“集结号”,最后在69位雨花台烈士的名单中找到了48位烈士的亲人。本报记者专程赴南京现场报道悼念活动——
75年后,2008年4月3日清晨,烈士与侄儿、侄媳和侄孙女“相会”于这块血沃之土。
2008年3月15日至3月20日,本报与《现代快报》等全国17家知名媒体吹响寻亲“集结号”,为南京雨花台山西籍烈士杨振铎寻亲人。短短两天,大量线索涌进寻亲热线,经本报努力,我们为烈士找到了亲人,也得到了读者与烈士亲属的赞扬。
又到“断肠”时,烈士的亲属们终于能去看看“久别”的亲人一眼了!
4月1日,本报记者与烈士侄孙女杨冲同行,乘坐太原至南京的列车,带着一种朝圣的信念,共赴雨花台为烈士祭扫。
4月3日,无数民众神情肃穆,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全国29位烈士的近60名亲属从各地纷纷赶来,组成“2008雨花台革命先烈亲属祭亲团”,参加“缅怀革命先烈,共建和谐社会”万人祭悼活动,为自己的亲人送上一捧鲜花。
我们了解到,近20天时间里,经过各媒体的全力寻找,最后在69位雨花台烈士的名单中找到了48位烈士的亲人。
思亲哪管路途远:“困难再大也要看亲人!”
杨保保、杨满仓分别是烈士两位弟弟家中的长子,所以家里一致通过让两位大哥以及大嫂代表他们赴南京看望大伯。谈到烈士三弟杨祖兴老人为何没来时,他们说:“毕竟是七八十岁的人了,怕身体吃不消,我们就没让他来。”
记者在南京与他们一行四人会面时,第一印象便是——他们的皮肤晒得黝黑,身上穿的衣服颇“新”,其实这些都是临走前和别人借来的。因为常年在田间地头务农,家里根本没有添置所谓出门儿穿的“体面衣服”。杨保保穿件黑色皮衣,杨满仓则穿深色夹克,两位大嫂都穿着一件蓝绿色上衣,而脚上是样式过时却擦得很干净的黑皮鞋。
经过与家属们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他们这一路上,可谓“一波三折”:首先从芮城县东垆村坐两个小时的车到运城市,再从运城坐15个多小时的大巴抵达南京车站,最后于4月2日清晨5时,从车站走到招待烈士家属的天丰之星宾馆……也就是这番折腾,对于经济困难的一家人来说,可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虽然南京主办方只承担两位亲属代表的所有费用,但其余三人尤其是作为孙辈的杨冲,都急切地想见见远方的亲人,便决定自费前来。当芮城县民政局得知杨家的困难后,决定为其中两人报销单程路费。
看到“亲人”泪飞扬:“尝尝咱家乡的烙饼吧!”
虽然经过旅途劳顿,他们却掩饰不住即将“见到”亲人的激动。
4月3日,“2008雨花台革命先烈亲属祭亲团”进行过简短的座谈后,同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祭亲。
烈士亲属一个个分别走到各自亲人的遗像前,他们流泪,他们痛苦,他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有心底无尽的思念与悲伤……献上早已准备好的血红的太阳花,他们哭诉:“这是象征烈士鲜血的花啊!”
馆内展厅曲曲折折,宛如柔肠百转,当我们来到二层一处展台前,侄儿杨保保、杨满仓异常悲恸:“大伯父,俺们代表全家来看您啦!您在这里想家吗?”立时,他俩跪在伯父像前,叩头行礼祭拜,默默祷告着,和大伯父说着家乡的土话,并拿出从遥远的家乡带过来的红富士苹果,还有自家做的烙饼,供祭在亲人像前,好让长眠异乡的大伯父“尝尝咱农家的味道”,说着眼泪顺着脸上的皱纹悄然流下。这时,侄孙女杨冲和两位侄媳也跪倒在地,磕起了头。
随后,本报记者代表家乡人民向杨振铎烈士三鞠躬,以表达对烈士的崇敬。
站在陈列前,烈士侄孙女杨冲细细端详,其中有杨振铎在狱中的“自白书”、杨振铎被释放的提票、判决书以及同狱难友回忆杨振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