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注目的是著名戏剧家、徐特立早年在长沙师范的学生田汉,也从国统区寄来他写的诗《懋师七十大寿》。虽然这时,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已向延安包抄和逼近,可是,延安鲁艺的男女学员们却在桃儿沟赶排节目,准备参加中央举办的徐老祝寿大会。
祝寿声中,七旬老人正跋涉在吕梁山麓
正当这些来自各解放区的贺电贺信纷纷飞到宝塔山下的时候,备受全党瞩目的“寿星”徐特立却不在延安。此前,他已受党中央的委派,亲往山西省吕梁地区检查指导救济灾民工作了。这位两鬓白发的七旬老人,正步履匆匆地行走在遍地积雪的吕梁山麓。
党中央希望他尽快回延安参加2月1日举行的祝寿活动的电报,徐特立早已收到了,他在吕梁山也看到了延安报纸上登载的党中央贺电。但是,身负救灾重任的徐特立却谢绝了马上返回延安的盛情,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救灾更为重要的工作了。徐特立知道,党中央这次为他庆贺70寿辰,和10年前毛泽东提议为他庆贺60寿辰一样,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也知道中央为自己祝寿,绝不是出于私情,而在于通过祝寿,提高全党全军的斗志。于是,在无法赶回延安的情况下,他在茅屋里提笔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他对延安军民在战事紧张的情况下为他祝寿的感激之情——
蒋阎肆虐政,灾民遍吕梁。
败絮不蔽体,充饥惟秕糠。
老弱转沟壑,少壮半逃亡。
转看警备区,家家有余粮。
黄河一水隔,地狱与天堂。
法币八万万,购棉又购粮。
边区济河东,艰苦与共尝。
我今年七十,客绥避兵荒。
党政军民学,群议称寿觞。
苦乐两相形,不觉倍感伤。
却之感不恭,请勿事铺张。
瓜果代鸡鸭,清茶代酒浆。
题字代寿联,词短意更长。
诗文写性情,所贵非颂扬。
纸笺不拘格,百纳愈琳琅。
不落旧窠臼,吾党破天荒。
祝寿破常例,推广到婚丧。
1947年2月1日下午,延安春雪初霁,阳光灿烂。
中央办公厅为徐特立祝寿的会场,设在杨家岭的大会议室里,会场内外洋溢着一派节日气氛。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为首的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机关各部门的负责人,都在下午4时之前准时来到会场。早在前一天,延安党内外人士就已在这里举行过一次集会,庆祝徐老的寿辰了。此次庆祝活动则标志着近一个月来祝寿活动的高潮。杨家岭大礼堂里座无虚席,中央领导和来自陕北各条战线的工农兵代表们欢聚一堂,各方面人士纷纷致词。聚餐以后,鲁艺学员演出了盛大的歌舞。
寿辰当天,延安《解放日报》特开辟庆贺专版,刊发了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为徐特立70大寿所写的贺词。
毛泽东的题词是:“坚强的老战士——祝贺特立同志七十寿辰”;
刘少奇的题词是:“敬祝徐特立同志七十大寿——中国共产党的光荣”;
朱德的题词是:“徐老七十大寿——当今一圣人”;
周恩来的题词为:“徐老七十大寿——人民之光,我党之荣”。
此外,陆定一还代表中央书记处发表了署名文章《人民教育家——祝徐老七十大寿》;林伯渠即兴挥笔写下《特立同志七十寿》七律诗两首,吴玉章写下一副十四字对联,黄炎培感赋五言绝句诗一首。这些饱含真情的诗文,表达了他们对古稀之年的徐特立老人发自内心的崇敬。宝塔山下鲜花簇簇,延水河畔清波如歌。这是延安城里近十年来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为自己的党员庆贺寿辰绝无仅有的一次。尤其是在国共两党进入最后决战的时刻,胡宗南的国民党军队正向延安疯狂扑来的前夕,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面对强敌压境,坦然地为革命队伍中年纪最长的无产阶级教育家祝寿,其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