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村民魏存发守护红军墓本报记者 苏颖 摄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而每年清明盘龙区茨坝街道办事处花渔沟社区小哨村附近的村民,都会到该村东面的一个半山坡上扫墓,他们凭吊的是72年前长眠于此的一个不知名的红军战士,而村里还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红军故事。据考证,这是昆明市区内唯一一处红军长征遗迹,也成为红军长征过云南时曾经过昆明城的一个历史证据。
红军墓静卧小哨村72年
上午,记者随盘龙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张鲁川和原盘龙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周家骅一行来到小哨村。上周在通往红军墓的路口上树起了一块醒目的提示碑:红军烈士墓。红军墓所在的这座山被当地人称为“老鸹(方言读wa`)山”,站在山脚下仰望,水泥砌成的380多级台阶仿佛一条银灰色的“天梯”通往半山坡。
拾级而上,来到一座用石子垒砌而成的墓冢前,墓碑正中是5个红字“红军烈士墓”,左右两侧分别刻着“英雄壮举万古流芳”、“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两副挽联,横批“永垂不朽”,显得庄严、肃穆。
烈士墓正对小哨村,墓前左右各立着两块碑,左边的碑文记录下了这位红军战士牺牲在这里的经过:1936年4月11日早晨,红军二军团长征队伍从小哨八里坡方向往西路过,大部队过去约半个时辰,从山坡上走来一位年纪20岁左右、操湖北口音、身背电话线架的红军战士,他向当地村民问路后就向山坡走去。此时,窥探红军动向的国民党北郊巡逻队骑兵约十余人巡逻到此,发现这位红军战士,便冲上去将他五花大绑,进行搜身,严刑拷问。红军战士宁死不屈,最终被敌人杀害在山坡上。敌人走后,目睹这一现场的村民们将红军战士的遗体就地掩埋,当地村民把它叫做“老共坟”。
右边的碑文记载着红军墓修建的过程:1987年,官渡区委党史办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到这里视察,并提出了修建方案。但由于资金等问题,此事便搁置下来。2002年5月,昆明市委、官渡区及茨坝镇有关领导视察后,决定在“老共坟”原址上修建烈士墓,作为革命教育基地。茨坝镇政府筹集资金10万余元,花渔沟村民委员会历时半年修建而成。
红军墓见证长征曾过盘龙区
2004年,昆明市主城区四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小坝街道办事处辖区由原来的官渡区划归盘龙区。两年前为了纪念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云南70周年,张鲁川带着红军长征是否经过盘龙区的疑问来到花渔沟社区,第一次见到了这座红军墓。
张鲁川告诉记者,完成实地考察后,他又查找了相关历史资料,发现在由原昆明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编纂、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黔滇驰骋烟尘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的《红军长征过云南》、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等文献史料中都找到了能充分证实1936年4月10日夜间,红二军团行军情况的证据。碑文记载的时间是当时亲眼目睹红军战士被害的小哨村村民何广元(已故)和易昌元(已故)回忆的,与史料记载一致。通过走访茨坝街道办事处花渔沟社区、松华乡双桥村村民和查找历史资料,张鲁川认为,可以肯定的是红军长征经过了现在昆明市盘龙区的地界,对昆明起到了佯攻之势,吸引了敌人围堵红军的兵力,使在昆敌人不敢出城,为红二、六军团甩掉追兵,横扫滇西奠定了基础。在小哨村牺牲的操湖北口音的红军战士姓名无法知道,但可以确认他是由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军团的战士。
从去年开始,村委会请村民魏存发老人来守红军墓,老人已经70岁,但身体硬朗、思维清晰,每天他会来一两趟,打扫台阶,看看有没有村民家的牲口闯进墓地周围,以免弄坏了刚种下的几十棵柏树苗。魏存发老人回忆,72年前,他的叔叔魏玉科亲眼目睹了红军战士被杀害的经过,刚开始红军战士就被葬在魏玉科家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