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广场鸟瞰效果图。改扩建工程计划在今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15周年前完工。
毛泽东广场大门透视效果图。
毛泽东广场改扩建方案获中央批准
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最近批准,同意使用“毛泽东广场”名称,同意毛泽东广场改扩建方案。这是韶山管理局负责人昨日透露的消息。
按照改扩建方案,韶山毛泽东广场将在现有广场和绿化区域基础上新征用地31亩,使广场总用地达10.3万平方米。毛泽东铜像从现有位置向西南移动84.5米,面朝故居。改扩建工程计划在今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15周年前完工。
原有铜像广场空间局促压抑
毛泽东广场(原名毛主席铜像广场)建于1993年,受当时环境条件所限,广场面积仅3970平方米。毛主席铜像以开国大典时手执文稿的姿势为母本,总高10.1米(铜像6米,基座4.1米),朝向为东偏南7.7度,斜对纪念馆距离为104米。广场空间为扇形,分成两个台面,一级台面标高126.06米,二级台面标高124.50米。
13年前建好的铜像广场为何要扩建呢?省建筑设计院相关专家透露,原有广场大体存在五个问题:一是广场空间序列不强,二是广场交通安全性不强,三是广场铜像中心性不强,四是广场外围绿地特色性不强,五是广场纪念集会功能性不强。
铜像移动后顺应韶山冲地势走势
“毛泽东铜像向西南移动后,主轴线顺应韶山冲的地势走势,背靠韶峰、面向故居,与纪念馆大门建筑平行,整体空间上形成‘韶峰—太公山—铜像’的远、中、近背景层次。”省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李松平介绍,调整后的广场较好地组织了景区内各景点,形成合理、便捷的参观线路;移动转向后,铜像面朝故居,背衬太公山、韶峰诸峰,左依松山,右倚引凤山,前面一片开阔的农田,形成与自然地形地貌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李松平说,广场轴线上,以铜像为控制点,以休闲绿地、纪念区、瞻仰区为节点,较好地解决了原广场视距短且空间局促压抑的突出问题,增强了广场的宏伟气势,形成浓郁的纪念氛围;扩大后的广场东至现韶山村停车场以东,北以韶山学校、韶山宾馆前公路为界,西到太公山,南到纪念馆、毛鉴公祠前。可容纳1万至1.5万游客,可满足举行大型纪念活动的集会需求。
前广场分个四层次
据省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铜像前广场作为人民群众表达对毛主席崇敬、追思、纪念的主要场所,其纪念性大于休闲性,突出庄严、肃穆的纪念氛围。广场呈“钟”形设计,划分为瞻仰、参观、纪念和休闲等四个层次。
瞻仰空间面积约1112平方米,铺地面积约885平方米。铜像三面环绕56株雪松,象征我国56个民族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形成厚实壮观的背景林效果。该区域主要供游客鲜花、瞻仰,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参观空间面积约1700平方米,与瞻仰空间相差12级台阶,主要供游客留影及大型纪念活动的表演舞台使用。
纪念空间面积约5950平方米,长88米,与参观空间相差12级台阶。该区域主要供游客疏散、纪念活动、集会。
休闲空间该区域主要定位于游客休闲与参观铜像前瞻仰气氛的营造。在中轴线上布置有景观大道和诗刻石景。
广场入口成“直角梯形”平面
广场入口与休闲空间自然过渡,设计成“直角梯形”平面,面积约为1950平方米。在铺地中增加一处绿地花坛,面积约153平方米。在大花坛安放自然景石,上刻“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衬以五线谱背景,景观石的背面题刻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突出入口的引导、过渡、游客集散的作用。
后广场设计,由于铜像台地与农田之间有约6米的高差,为减低台地对韶山冲的影响,采用缓坡绿化设计,使背景林自然过渡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