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是个小土台子,真没什么可看的。但是因为它的文化积淀,谁也不敢小看它。再如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因为辛弃疾的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而成为京口名楼:“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如果不是稼轩居士的这首词,北固亭恐怕永远不会为人们所注意。
诚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所言:“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恨歌》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概。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它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28\]
我说这些什么意思呢?就是讲文化的穿透性、超越性、稳定性和覆盖性,这是一种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所谓立言,就是著书立说,就是名山事业,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啊!
大人物都有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我前面说的乾隆号称传世3万首诗,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高产诗人,尽管很多诗作是纪昀、和珅代笔,但都归到乾隆名下,乾隆要靠它们来传世啊。诗无好诗,湮灭无闻。真正起到了传世作用的是“乾隆御笔”。它们遍布名山大川、风景名胜,你想躲都躲不开,想不知道都不行。还有那个曾国藩家书,围剿洪、杨之际,戎马倥偬,秉烛夜书,天天批改快马送到的子侄辈的作文。常言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曾国藩教子有方,代代出进士,他的家书当时就已名扬天下。他写这些家书时,有没有一种传世的潜意识,有没有要写给天下人看的意识?我看是有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读到如此完整、完美、完备的曾国藩家书。再举一个《胡适日记》。胡适之26岁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完博士回国,成为最年轻的北大教授,
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名士意识油然而生。他的日记有没有要写给天下人看的潜意识?有没有要写给后世看的意识?我看是有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看到如此完美、完整、完备的《胡适日记》。
毛泽东更有这种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君师合一”的人物,即又可以做领袖,又可以做教授。他对文化的重视超乎寻常。他有三种经典表述:第一,“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第二,在长征路上,不管如何艰难困苦、轻装简从,他的马背上的褡裢中始终背着文房四宝。他多次对身边的警卫人员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蒋介石国民党。”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大家后面再闻其详。第三,1935年秋天,丁玲到了延安,毛泽东专门给她题了一首《临江仙》,其中有两句:“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语出孙中山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论及康、梁的舆论作用,“常言谓:‘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毛泽东借用此说是对丁玲过去文学成就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她到延安以后的一种期待。
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例子。1961年冬天的某日,毛泽东刚刚写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之后,心情愉悦。上班的时候,卫士张仙朋进来给他倒开水,毛泽东就问,小张,你知道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吗?小张当然不知道,看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