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一起。”父亲在马丽佳的印象中,模糊而又清晰,1931年,父亲被杀害时,她才两岁多;但此后的几十年间,母亲常常提起父亲。
父亲1906年出生,民国13年,也就是公元1924年,考进了昆明的成德中学,随后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大部份时间和精力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1929年,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昆明,这一年冬天,马克昌被迫离开云南,辗转来到上海。1930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上海江湾区区委书记,组织领导江湾一带的革命工作。当年12月9日,参加“纪念广州起义三周年”筹备会后回寓所时,不幸被潜伏在寓所附近的军警逮捕。当时,他身上带有纪念广州起义三周年的示威游行路线图,在被搜身的瞬间,立即将图纸塞进嘴里,但被军警卡住喉咙,未能咽下。1931年4月29日,国民党当局以所谓“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判处马克昌死刑。
“1929年,父亲走了之后,就和家里基本断了联系。母亲一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还在苦苦等着他回来。”马丽佳说,当时祖父和叔叔是知道的,但没人敢告诉她们。直到1947年,马丽佳也考入了昆明的高中,无意间遇到了父亲以前的同学,才知道,原来父亲竟然在16年前就牺牲了。
“原来自己早就成了没有爸爸的孩子。”马丽佳伤心之余,想到还在老家望眼欲穿的母亲,将这个秘密又瞒了下来。1949年,全国解放前,马丽佳考入大学,但祖父觉得她是女孩子,不允许她继续读书。继承了父亲志向的她,一气之下给母亲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到农村去参加了进步组织,“我在信里说,我要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革命的道路。即使牺牲也不怕。”直到这时,母亲才知道父亲早已去世的噩耗。
第一次来南京,是为了给父亲正名
在母亲的印象中,父亲英俊,而且文质彬彬。
“母亲14岁就嫁给了父亲,读中学时他就因为组织各类进步活动,经常不回家,祖父很生气,逼着他回家结婚。”16岁的父亲只好暂时回到家乡,娶了14岁的母亲。不过,婚后夫妻两人感情非常好。
只要学校放假有空,父亲就回家来。原先母亲不识几个字,父亲手把手教她认字,教她读《千字文》,给她讲一些新思想;母亲原先裹过小脚,嫁过之后,父亲也不顾家人反对,亲自帮她解开了。两人有了爱情结晶之后,父亲就从昆明带回来一些教育幼儿的书,告诉她怎么科学地带孩子……
这短短四五年的幸福生活,成为母亲后来一辈子的精神支柱。知道噩耗后,她仍然觉得,父亲还在世上。也许,只是在哪个遥远的城市,忙着他的革命工作,无法抽身回来看看。
“后来的十几年,她一直不愿提起这件事,更不愿去南京看看父亲牺牲的地方。”马丽佳说,她陪母亲第一次来南京是1972年,在文革期间。
当时不知为什么,在家乡,明明是英勇就义的父亲,竟然被打成了叛徒。一时间,不明真相的人们,对马丽佳和她的母亲也唾弃起来。从来没有跟别人争过什么的母亲火了,从来没出过什么远门的她,不声不响收拾好行李,要来南京寻找证据。
“那时候,联系起来哪有现在这么方便,交通也很麻烦,我们从昆明坐火车,坐了几天,才来到南京。”所幸的是,雨花台当时收集的烈士名单里,已经将父亲列了进去,他的事迹也清清楚楚。母亲顿时泪流满面,请雨花台陵园出面证实,这才还了父亲清白。
清明节还想替母亲来看看父亲
“我们共来了四次,”马丽佳清清楚楚地记得,后来三次分别是1983年、1990年、1997年。每年一到清明,母亲就对着南京的方向不停地念叨,她常常想来看看父亲,但是,每来一次的花费都要不少。虽说有关部门有政策会帮助报销,但母亲总觉得不好意思,而全靠自费,这笔不小的开支又实在有点沉重,只好每隔七八年来一次。
后来,年迈的母亲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去年,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