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具有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新闻纪实作品,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极具史料价值的一部重要文献。北京匡时秋拍上再次高价拍出,此拍品成为革命史料拍卖榜首。业内预测,近代新善本的价格上涨空间已被打开。
倾心写作 以文养藏
“卖文买书”,是秦杰利用藏品进行学术研究,写文章和出书,从而结出收藏硕果的成功之道,从中他也体验到了收藏的乐趣与人生的价值。今年1月,秦杰所著20万言的《红色收藏》一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红色珍品书影达200多幅。
之所以称秦杰为红色收藏的领军人物,不仅因为他红色珍品多,而且因为他动笔勤,产量大。记者看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报刊登载秦杰越来越多的文章,尤其是在收藏界的主流媒体“四报四刊”上,秦杰更是常常露脸,若加上笔名的估计更多,其发稿量比一个专职记者的发稿量都大,而且所写文章有深度、广度和力度。据统计,秦杰现已发表藏书史话、书话等收藏类文章2000余篇。2005年发表文章274篇,其中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文章86篇,造成相当影响力;200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他就刊出36篇文章、数万字,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日那天就同时有6篇文章见报。2006年,秦杰的发稿质量又创新高,其中,发表纪念长征胜利文章28篇,共计13万字,万字以上的作品就有9篇。2007年共发表文章253篇,其中有29篇是发表在豪华杂志上的长篇。
十年前,并没有“红色收藏”的概念,其形成有个过程。秦杰当时把红色藏品叫做解放区、抗日根据地史料,但因文字太长,联想到红色历史、红色青年、红色根据地的说法,便“红色收藏”统称之。1999年9月底的国庆前夕,为纪念建国五十周年,秦杰发表“收藏家国庆检阅红色收藏”一文,首次在文章标题中使用“红色收藏”一词,这也是国内外公开出版物上"首次"出现“红色收藏”的提法。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正式使用“红色收藏”一词之始,查得记述2002年9月下旬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为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而举办“永远跟党走”展览及介绍同年9月上海举办首届红色收藏文献史料展两文中,开始使用“红色收藏”词汇。这也反证了秦杰倡导红色收藏之先。此批价值百万的红色文献亮相拍卖会,秦杰又创了一个先河。
升值有望 呼唤突破
“北京秦杰红色收藏专场拍卖”成为春拍亮点,这是一个突破性迹象,几种因素将促成红色文献在收藏市场的快速升值。首先,红色收藏是收藏投资品种的热门,其价值被市场烘托了十年,被大多数人接受。从投资角度看,“强者恒强”的“红筹股”往往会在牛市中爆出天价。红色藏书升值潜力具大。
其次,伟人和革命先烈早期著述有巨大感召力。各大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急于补充馆藏空白。伟人早期著述的价格比起同时期的艺术家作品实在是太低了,许多精品的价格甚至不如一件清末民初的民窑粉彩瓷器。 最后,革命史文献当年的印制量十分小,存世量也少。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处在被围剿的绝境,尤其是革命先烈早期著述甚为稀见。在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著作早期珍本中,我们就已经完全走进“现代思想”的特殊音响世界中。然而,对史学性的探寻,从某种角度看,红色收藏实际上变成了个人话语权的丰满承载体,“迫使”我们以极端的精确度靠近史学的真实,从中开掘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力。有意思的是,许多红色收藏爱好者们不约而同均在各自的收藏中有意关涉到自身的心态与心境,这种对中国红色遗产的当代处理,或许为收藏界的新走向提供了某种信号。红色收藏中的精品,由于产生和出版时的物资条件所限,出世当年就非常稀见,再加上战争的毁坏,流传不易,终成风毛麟角。“难度系数”造就红色收藏在当今的一枝独秀。
我国书报刊收藏市场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收藏队伍良莠不齐,操作也不规范。藏书界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