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井冈山市长古岭林场西坪村的“大年初一”。
大雪封山,使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成了雪海中的“孤岛”,群众无法下山购年货,连写春联的红纸也进不了山,年就这么搁置下来了。
2月14日,解放军驻浙某部第一天上山抢险,就铲光了山路上的积雪;第二天,村里就通上了电。村委会主任邓光说,之后村民才开始准备过年。“他们为我们做事,这么辛苦,真像当年的红军。”当年是儿童团一员的84岁村民邓新平尽管卧病在床,但他硬是要拄着拐杖看一看部队。
是的,“红军”又回来了。今天上午,记者从永新驱车赶往井冈山市茨坪镇途中,遇上前往增援的解放军驻浙某部政委宗徐斌率领的部队。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有着光荣传统的红军部队,如今又重归故里。他们带着浙江父老乡亲的重托,重上井冈山,加入已经奋战多日的先头部队进行最后会战。半个多月来,冰雪仍未完全融化,西坪村附近四座电塔倒塌后物资抢运工作异常艰难,井冈山市至今无法正常供电。
对官兵们来说,抢运电力设施上山,是他们此行最艰巨的任务。部队已经接到死命令:今天晚饭前,最后12根300公斤重的水泥电线杆必须拖上预定目标点。
近70度的陡坡、积雪形成的泥浆,使抢运任务很棘手。记者空手走路,陷入淤泥也无法自拔,爬上不过300米的一段高坡,竟然用了40多分钟。而官兵们却要在丛林中,在摇摇欲坠的大树边,辟出一条通道,把沉重的水泥柱拉上山顶,难度可想而知。
“绝不能让我们的部队在井冈山上丢脸!”一见面,战士朱思龙就斩钉截铁地说。摔在泥浆里,起来后满脸是泥浆不要紧;每天12小时在山上搏斗,休息时两腿直发抖,不喊苦;深渊边,迷雾层层,还要肩负重担,不害怕。
“革命圣地还有地方没通上电,急,真叫人急啊!”每位官兵都在急:第一天抢修时,八连指导员张奎正发着高烧,他却主动扛起了最危险、也是最重的第一杠;年仅18岁的四川达县籍战士唐先隆每次冲在最前,他稚嫩的肩上,出现了大片淤血。
“快,要快啊!”这是5天来湖北籍战士万成龙的口头禅,小万的外公是位老红军,曾在这片土地战斗过,到了井冈山,小万感到浑身是劲,每次奋勇争先;“一等功臣连”中,还有一位红军后人,他是江西籍战士李飞,来之前,他就发了誓:绝不能对不起“红军后人”这四个字。
和时间赛跑,和险山比试,战士们劳累得甚至忘记了自己。这几天,战士孙东岳成了名人,人称“睡神”。前天收工后,他吃饼干时,突然头一歪,倒下了,刚咬开缺口的饼干掉在地上,战友们抚胸,拍肩,不见其醒转,过了一阵,却听到了他的鼾声。
“昔日井冈哺育我,今朝返乡报大恩。”这句官兵常挂在嘴边的话,浸透着全体官兵对井冈山人民的热爱。尽管极度疲劳,官兵们总是挤出时间为老区群众服务。战士郭魁清楚地记得,当官兵们为驻地群众疏通了堵了多年的茨坪菜市场下水道时,无数群众涌上来,握着他们的手夸赞他们是当代的“红军”。
在部队的驻地门口,一幅巨大的对联特别醒目:“抗冰救灾,圣地喜迎解放军,军民情深,罗浮诚谢子弟兵”。这是在前几天,年过七旬的罗浮村民朱来发,让女儿、女婿贴在大门上的,以表达井冈山人民对红军后人的爱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