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08年1月19日电 今天在北京召开的“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讲话,全文如下: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中红网摄)
这个座谈会上,我想着重讲讲对东固苏区革命历史的认识。东固和赣西南革命根据地被称之为中央苏区的根基,而中央苏区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从时间来说,它占民主革命的近四分之一;从内涵来说,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从意义来说,在那里所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不管怎么样,也是新中国的最初雏形。包括东固、赣西南在内的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一片神奇土地,有极为深邃的历史价值和及其丰富的红色资源。
我过去两到东固、五到赣西南地区,去年11月又去了一次青原和富田,多次参观过那里的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和若干革命旧址,听那里的干部和老表讲述了他们知道的当年苏区时的一些情况。东固苏区被陈老总誉为“东井岗”。它的历史作用,可以概括为这么几点:
第一,东固苏区救援过下井冈山后一直没找到落脚点的“朱毛红军”,帮助他们摆脱了最为难的时刻。
毛泽东、朱德在强敌不断“围剿”下,于1929年1月初率红四军下井冈山,沿着赣、湘、粤、闽边界各县,寻找安身的落脚点。但是,由于敌军穷追不舍、包围堵截,直至过农历年时还没有摆脱被动局面。特别是1929年2月初,红四军达到寻乌圳下后,遭遇敌军偷袭,部队几乎陷于绝境。部队在瑞金大柏地打了胜仗后,经宁度都、兴国,于2月中旬达到东固,与开辟东固根据地的李文林领导的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和第四团会师,这才获得喘息机会。对于离开井冈山后一直在极度紧张转战的红四军来说,在东固像回到家一样,经过一个星期的修整和补充,身体虚弱的官兵得到很大改善。随后,革命党军向东固逼近,毛泽东率红四军离开东固山向闽、赣边境地区转移。红四军在东固整修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意义重大。毛泽东评价指出:“如果当年没有东固的一个星期整修,红四军将被拖垮,更不可能开创赣南革命根据地了。”这说明,东固短期修整对改变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的命运起了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红四军由被动到主动,由疲于奔命到焕发生力的转折点。
第二,东固苏区创造的武装割据形式,为后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宝贵经验。
东固苏区有自己的特点,被毛泽东称为“李文林式”。这就是不打红旗,不搞赤白对立,将公开的武装斗争与秘密的割据结合起来,红军的武装斗争公开,但没有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党的组织和实际管理农村一切行政事务的农民协会等群众组织完全秘密。从外表看,这里同白区没有两样,一切自由往来,邮路交通、商业贸易等都照常。因此,敌军来后,找不到捉拿目标。这种特殊形式叫做“游击秘密割据”或“飘忽不定的秘密割据”。与之相适应,红军实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术。老百姓称道:“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正因为有这个基础,这里又离井冈山近,故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想打回井冈山去,要先来此地。毛泽东讲话称赞东固红军说:东固山很好,是第二个井冈山;红四军是铁军,红二、四团是钢军。还说:东固山是我们走出井冈山又到了新的革命根据地。现在东固山、井冈山联合起来了,最终要连接全中国,中国革命一定要胜利!朱德风趣地说:革命党天天喊打倒“朱毛”,“朱毛”却越打越多,现在你们也成了“朱毛”!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