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下达以来,全国已有60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实行了免费开放,其中很多革命纪念馆继红色旅游热后迎来又一个参观高潮。但参观热潮过后一些矛盾开始凸显,革命纪念馆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参观热潮后,一些矛盾开始凸显
与很多展品丰富的博物馆相比,不少革命纪念馆存在主题窄、展品少、展览形式单一和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尽管免费开放后纪念馆对公众的吸引力增强,但随着时间推移,免费之初市民争先恐后参观的热情不再,观众人数随之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市民到纪念馆里乘凉、打牌等现象。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馆长赵晓琳说:“免费开放后,观众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为主向零散、家庭观众为主过渡,纯粹接受教育的模式也转变为教育、旅游、休闲和商务相结合。此外,观众文化层次、个人修养和需求的提升,对革命纪念馆的服务质量、解说水平也提出新的要求。”
面对新的变化,许多革命纪念馆没能及时在陈列、讲解等方面进行创新,因而很难在新形势下保持革命纪念馆的持续吸引力。位于吉林省辽源市的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纪念馆免费开放后,曾出现爆棚现象。但最近该馆参观人数从免费开放之初的每天300多人减少到100人左右。不少观众认为该馆的展品内容陈旧、陈列形式过于死板,“感觉比较枯燥,让人很难从中感受到当年那段悲壮的历史。”有的人还明确表示不会再来参观。
革命纪念馆免费开放后失去了自筹资金的主要来源,定期维护、更新陈列展示和完善硬件设施等费用只能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四平战役纪念馆馆长尹相新说,免费开放后国家每年拨给四平战役纪念馆60万元,这笔钱放在以前维持运转没有问题,但现在必须“省吃俭用,从每个环节上节约成本”。
革命纪念馆,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中国革命纪念馆专业委员会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革命纪念馆的数量以每年2%的增速发展,2005年,我国的革命纪念馆数量已超过2200座。这既表明革命纪念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又说明群众对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免费开放后,更多的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甚至尼姑道士等群体走进了纪念馆,外地观众的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观众的覆盖面更宽了,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现象。很多人参观后表示,在纪念馆中可以直面历史物证,了解历史事件,能清楚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从中获得教育和启迪。”在不久前于长春举办的中国纪念馆发展论坛上,赵晓琳这样评价革命纪念馆的作用。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每年“九·一八”都会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该院的孟祥峰老师告诉记者:“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尤为重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流行思潮,思想相对活跃的年轻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学院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到一些革命纪念馆参观,让他们感受革命先烈的事迹,从中受到熏陶。”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邱作建认为,纪念馆拥有直观的教育资源,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信息;馆内工作人员在相关领域内的科研成果,则是隐形的教育资源,这两项资源是纪念馆教育的特有优势。无论对于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这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专家建议,多措并举应对新挑战
面对免费开放后出现的新挑战,如何妥善协调管理场馆与引导公众之间的关系,如何培养群众走进纪念馆、博物馆的习惯,关系到新形势下革命纪念馆的这一转型能否成功。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馆长杨晓俭认为,免费开放后要保持纪念馆正常运行,获得持久的文化吸引力,必须建立起一套政府主导、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