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结合起来,把学习孙中山爱国主义精神同中山人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把学习孙中山的伟大品德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美德结合起来。
【专家访谈】
纪念周拓宽了孙中山研究的平台——市孙中山研究协会副会长、教授、市文联主席胡波谈2008年孙中山纪念周
◆记者:今年已是第二个孙中山纪念周了,在去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您认为今年的孙中山纪念周有哪些特点?
◆胡波: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孙中山纪念周特点鲜明,亮点突出,孙中山纪念周更有深度了。在孙中山文化的挖掘上,我认为,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有:一个就是对中山装资源的挖掘,一个就是电视片《中山路》的拍摄。孙中山纪念周更加实在。这次纪念周的内容涉及更广,既有孙中山文化物质层面的东西,如孙中山史迹径的奠基规划,也有精神层面的,如孙中山精神进校园。纪念周的面已从中山这一个点拓广到了全省、全国、全世界,涉及的孙中山文化广了,联系面进一步拓宽,活动层面更广,真正体现了文化名城建设的全员动员、参与状态。这次纪念周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有了新的突破。如三大伟人故里行,就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种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突出文化资源,资源整合进一步显示出来。
◆记者:作为一个孙中山研究者,您认为搭建这么一个平台,对孙中山的研究有什么推动作用?
◆胡波:首先是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解孙中山先生。过去,我们只是一种礼节性、纪念性的活动,孙中山纪念周为学术研究拓宽了空间。其中包括了怎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去评价孙中山,如何看待孙中山的部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体现。同时,在学术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为我市的孙中山研究,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孙中山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说句实话,近几年来,全国对孙中山的研究相对平静了点。通过中山市的这种推动,使人们重新认识孙中山,对历史重新考量。另外在资料的收集、准备、挖掘,学术观点的碰撞等方面都很有帮助,在当代学术多元化的状况下,从而推动了孙中山的研究。让孙中山研究进一步落到实处,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孙中山思想在现在有何意义,并及时将孙中山思想、精神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此外,纪念周对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文学艺术的创作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
◆记者:作为一个参与者,今年的孙中山纪念周,市文联承担了多个项目,如《中山装》的首发、“以孙中山的名义”诗歌散文创作大赛、孙中山名言书法比赛颁奖及作品展览等,请您具体谈谈?
◆胡波:我们主要是围绕孙中山主题,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今年我们已出版或者即将出版多本书,如长篇小说《医生孙逸仙》,一批以孙中山为题材的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书画等。我们还把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蒙难的那段历史编成了剧本,准备搬上舞台,现在已经完成创作。围绕孙中山文化,我们用文学艺术的笔触去挖掘、反映,以体现孙中山的一生,以及他高尚思想和品格,让市民见到一个更加平民化,可亲可感的孙中山。
配合市里“非遗”的保护和申报工作,我们今年重点挖掘和创作出了《中山装》这本长达30万字、图文并茂的著作。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第一本、最完整地介绍中山装来由的著作。为我市将中山装申报成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谁最有资格将中山装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有了定论。史料显示,孙中山是中山装的原创,从创意设计,到推广,他都是亲历亲为的。该书内容包括了中国服装的历史、中山装的产生过程、中山装的演变、中山装的工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