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闭馆5个月的南宁邓颖超纪念馆完成了二期建设,将以全新面貌恢复对外开放。此次复展,展厅扩大到1200平方米,最大亮点是按1∶1的比例复原了中南海西花厅邓颖超办公室场景,并展出邓颖超生前使用过的印章、衣物、皮箱、手稿等物,许多物品是在国内首次展出。9月29日,记者前去展馆探营,为读者呈现这些历史物件的风采。今天,展馆正式开馆,迎接观众。
八展厅浓缩壮阔人生
邓颖超1904年2月4日出生在邕江北岸南宁镇台官邸,并在南宁度过了她难忘的童年时光。1925年她与周恩来结婚,直至1992年逝世,为中国革命奉献了一生。南宁邓颖超纪念馆位于广西高等法院办公楼旧址,矗立在邓颖超出生地之侧。
复展的展厅有8个单元:南宁女儿、求学任教、革命征程、浓浓乡情、建设祖国、革命伴侣、西花厅岁月、走进永远,全面展现邓颖超波澜壮阔的一生。
少女时代的意气风发、与周恩来的相识相恋、大江南北的革命征途、西花厅的伉俪情深、全国妇女的杰出榜样……200多张珍贵照片、20余件实物、50多份文献手稿,让参观者感到亲切的邓大姐并未远走,音容笑貌宛在目前。
“食晒饭盟(吃饭了吗)?去边嘀(去哪里)?”1950年,邓颖超在接见广西代表的时候,用纯正的南宁白话和南宁来的姐妹交谈。她深情地说,乡音难忘。她曾两次回南宁认访出生地,对邕江边那一树火红的木棉花永难忘怀。展厅的“南宁女儿”展区,就以青砖地、雕花床,复原了邓颖超出生的镇台官邸。文物工作者还专门赴宾阳民间找来了古色古香的壮锦,以反映当年南宁的历史风貌。
西花厅凝聚故乡情思
一张朴素的木床,一盏蓝色灯罩的床头灯,这就是邓颖超工作和生活了24年的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在床头对面,悬挂着邓颖超和母亲的合影。据说,这是邓颖超为了“每天一睁开眼就看见母亲”而悬挂的,母女情深可见一斑。
1968年,因为周恩来晚间在卧室办公时间很长,室内空气不好,邓颖超就把卧室让出来,给总理再放上一张桌子办公。而她自己则把床搬到了办公室,从此,办公、休息、约人谈话,都是在这2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室内。
这个按1∶1比例复原的西花厅卧室,是南宁的文化工作者在中央警卫局的帮助下,到西花厅一点一点地测量,回到南宁原样复制的,尺寸和家具摆放位置与真正的西花厅卧室一模一样。
邓颖超去世后,依据她“谁送的东西还给谁”的嘱咐,许多她生前接受的礼物被送还给赠送者,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展览中的不少实物是在国内首次展出,如晨衣、衬衣、袜子等,都是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及原赠送者捐献出来的。邓颖超生前秘书赵炜同志,把邓颖超办公桌上的笔筒、台历架等物捐赠给南宁,以表达邓颖超对南宁的深厚乡情。
珍贵手稿首次公开展出
1940年,周恩来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会上作了关于中国问题的报告。当时邓颖超坐在台下,作为速记员,当场亲笔记录了这份珍贵的政治发言。此后,这份手稿被收藏在莫斯科的档案馆,连中国国内,包括周、邓夫妇,都没有这份记录。
后来,周恩来、邓颖超的侄子周尔均将军、侄媳邓在军导演,以亲属的身份赴莫斯科,才拿到了这份珍贵手稿的复印件,并将其捐赠给南宁。这是国内除周恩来、邓颖超亲属外,唯一的一份珍贵文献资料。9月30日,这份手稿将在邓颖超纪念馆与人们见面。
除了手稿,还有共产国际档案中保存的周、邓两人的照片,这是国内极少见到的照片,周恩来当时理着平头,英气勃发,而邓颖超也神采奕奕。
在展厅中还有周、邓夫妇之间的通信手稿,字里行间透露着两人忠贞的爱情和革命情怀。
周恩来生前的秘书赵茂峰还给南宁提供了1965年邓颖超请求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