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录》的第2列第14行,也找到了他的名字。
陵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坑是以前陵园搞第三产业时开挖的鱼塘,由于收益不大而废弃,成了陵园的垃圾场。
烈士遗骨叠压掩埋
在洛阳烈士陵园,记者见到了该陵园的简介:洛阳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5年,坐落在邙山南侧半山腰上,这里安葬着537名烈士的遗骨,他们是两次解放洛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部分解放军指战员。
1948年3月14日,中原野战军陈赓、谢富治兵团,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一举攻克洛阳;同年4月5日,陈、谢兵团第九纵队再克洛阳。在解放洛阳的两次战役中,解放军官兵英勇奋战,血洒疆场,谱写了一首壮丽诗篇。
这场著名的战役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1948年4月8日,毛泽东亲笔为中共中央起草电报手稿――《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由于它的内容不但适用于洛阳,也基本上适用于一切新解放的城市,这个电报同时发给了其他前线和其他地区的领导同志。
毛泽东的电报手稿,就镌刻在洛阳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副碑右侧。副碑的中间是《革命烈士英名录》,右侧上部是陈赓题词:“为人民解放而战”,下部是陈士榘的题词:“四十春秋弹指间,挥师洛阳战犹酣,古城新生湍春色,龙门日照醉牡丹。”
据陵园工作人员介绍,这537名烈士的墓地,原先分布在几个保护区内,就像士兵一样庄严伫立。数年前,有287座烈士墓被拆除,陵园已经将其开发为商业墓地,革命烈士保护区只剩下了第一区和第二区,现在第一区又面临厄运。
第一区位于整个烈士陵园中最重要的位置:陵园的纪念碑的主碑,正对着第一区的南北中线;刻有《革命烈士英名录》的纪念碑(副碑),就镶嵌在其南围墙中段。整个烈士陵园的所有墓地,以第一区为正中,呈扇面形对称分布。
整个烈士陵园的所有墓地,共有8个区,其中6个区已经被开发成为商业墓地,仅剩两个区是“革命烈士保护区”。商业墓地均以“邙山革命公墓”命名,其中5个区在被毁坏的“革命烈士保护区第一区”北面,绕着“第一区”呈弧形分布;另1个区在“第一区”西侧,与仅剩的“革命烈士保护区第二区”对称分布。
据陵园工作人员介绍,多年前,287名烈士陵墓被毁,烈士的遗骨被集中掩埋在这座“副碑”下,因为地方狭小,采用了层层叠压的方法。
开发公墓烈士挪地方
记者了解到,已被商业开发的6个墓地命名为“邙山革命公墓”,原先大多都是烈士墓地。
“邙山革命公墓”的6个墓园,地面全部硬化,园中打扫得非常干净。围栏有的是汉白玉,有的是花岗岩;墓碑多为黑色石灰岩或花岗岩,高矮不一。这6个墓地均被各种塑料花、绢花装点得花红柳绿,显得十分热闹。记者从墓碑上看到,安葬的只有数位当代革命烈士,其余有寿终正寝的老者,也有殇于惨祸的青壮年。记者不时能遇到提着纸箔、祭品盘桓在墓园中的扫墓者。
随后,记者来到仅存的“革命烈士保护区第二区”,这里的大面积墓地衰草萋萋。125座烈士墓像他们生前列队一样默无声息,严阵以待,庄严肃穆,冷峻刚毅,仿佛随时等待着一声令下,就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在洛阳烈士陵园门口,记者随机采访了在附近居住的韩女士。她告诉记者,她今年40多岁了,在这里从小长大。在她上小学的时候,除了每年清明节跟着老师到陵园给烈士扫墓外,还经常和同学们到烈士陵园玩耍。那时候,洛阳烈士陵园到处都是烈士墓,虽然是墓地,但是大家从来没有感觉到害怕,他们觉得烈士就像自己家中的亲人。小伙伴们经常一起乐此不疲地做一个游戏:比赛看谁采摘的野花多,然后再把一朵朵野花放在烈士墓上――给烈士佩戴,然后站成一排,向烈士敬礼。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