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扩建后开馆首日,便迎来了8万多中外参观者。
13日是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在举行完悼念遇难同胞的活动后,闭馆一年多的纪念馆重新开放。
蜿蜒千米的长队,在以灰色基调为主的广场上延伸……上午11时左右,悼念遇难同胞的活动一结束,等待良久的参观者带着庄重的神情,步入纪念馆。他们中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蹒跚学步的孩童。
“整个参观过程中,我的心情都非常压抑,特别想哭。”河海大学的大一学生葛亮6时半便起床,赶来参加悼念活动。他说:“日军犯下了这么大的罪行,而现在日本国内很多右翼分子却不承认,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今天来了很多日本友人,还献了花,他们敢于正视历史的态度让我钦佩。”
在纪念馆展馆的序厅,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滴答一声,象征一条生命从此消失。
南京市民徐国强13日特地请假来参观纪念馆。他表情凝重地告诉记者:“看到水滴下,我就想起当年同胞被日本人杀害的场景,心里真的很难受,眼泪忍不住掉下来。希望更多的人来参观纪念馆,了解历史。因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创造和平。”
81岁的美国著名皮肤病学专家迈克尔·弗兰茨布劳多年来致力于调查侵华日军细菌战中中国人的受害情况,他也特地赶来参加悼念活动。“扩建后的纪念馆震撼我的心灵,我很欣慰中国人做了如此工作,这样可以将南京大屠杀历史更好地告知世人。”迈克尔·弗兰茨布劳说,“不管是细菌战还是大屠杀,都是人类历史上的耻辱。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
多次来南京并向纪念馆捐赠了1000多件文物的日本友人大东仁告诉记者,与原馆相比,扩建后的纪念馆展示的内容丰富了许多,特别是增加了许多关于“和平”的内容。“这是符合世界发展主流的。”大东仁说,“希望更多的日本人能到此参观。”
自1985年建成开馆以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国内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和平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历史’与‘和平’是纪念馆最关键的展示内容,希望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这一良苦用心,吸取历史教训,追求永久和平。”
据了解,为满足参观者需求,从13日开始一直到本月月底,纪念馆将不设休息日,每天都对公众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