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朱成山介绍,新馆效仿刑警根据口述线索绘制人像的做法,派专人、专车到山西刑警部门购置了一台电脑。并奔波2万里,找到1000个遇难者的遗属,根据他们的口述绘制成了329幅遇难者画像,这些遗像经过了家属和幸存者的确认,被陈列于新馆中。
讲解导览器用12种语言
扩建后的新馆可以和一些国际化的纪念馆相媲美,而在语言和服务上也做到了国际性。比如,不仅所有展板展具上的文字采用中、英、日三国语言介绍;讲解导览器甚至用12种语言(英、法、德、俄、日、韩、阿以及我国的汉、粤、藏、维、蒙)以满足国内国际不同观众的需求。在展览的内容上,也运用了“国际性”语言,让大多数国家的观众在参观时能够理解展览,达到了解南京大屠杀史的目的。
遇难“小屋”悲情重现
有的时候,无声的场景,会比厉声的控诉更令人窒息。新馆陈列就注重营造特定的历史氛围,突出特定的历史事件,强化特定的历史人物。这种震撼力会在短暂的瞬间获得深刻难忘的印象,从而激发起观众强烈的兴趣和参观欲望。
比如幸存者常志强向本报记者叙述,他家一家六口就被同时杀戮于今天的南京王府园小区的一个小屋周围。而新馆对家破人亡的“小屋”场景进行了复原。同样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和幸存者回忆复原的,还有哈梦鹤、夏淑琴两家人家破人亡的场景,同时在空中悬挂着10个幸存者家破人亡的实例、11个加害者的证言和9个外籍见证人的日记和书信,共同验证历史的真实。看到复原后的场景,父母和两位姐姐都被日军杀害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失声痛哭:“当年的情景就是这样!”
在外籍人士为历史作证方面,新馆增加了马吉、魏特琳、拉贝三组雕像。
“展览的眼”埋下伏笔
我们参观纪念馆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复仇吗?不,决不是这样。朱成山介绍,在客观记录历史的同时,新馆注重引导观众理性化的思考,正确认识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比如放大悬挂了“南京的活菩萨”德国人约翰·拉贝、已经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璈的话。“这是展览埋下的伏笔,也是‘展览的眼’”,朱成山介绍,三句话分别是:
拉贝——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李秀英——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梅汝璈——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个性化证人资料档案墙
在基本陈列的结尾处,是一面巨大的档案资料墙,这一个创新之处,即把证人个性化档案前台式、仓储式、裸露式陈列。这面墙高12米、长20.08米,共分237格,每格分三排共摆放着12802个档案盒。右边黑色档案盒中,装着10000份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个性化档案资料;左边蓝色档案盒中,装着2660份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个性化档案资料;左下角灰色的档案盒中,分别装着103名日本加害者以及39名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人的外籍人士个性化档案资料。
纪念馆全年免费开放公众不必近日集中参观
江东门纪念馆位于南京水西门大街418号,有多路公交车可以抵达。
如果是开车前往,由东向西驶入水西门大街,很容易就可以见到右侧路标对该馆及云锦博物馆的指示。接着驱车不久,远远看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尖尖的山形的建筑物,那就是新馆正对大门的纪念馆门道——它是吴为山的雕塑作品,以劈开的山形寓意破碎的山河。再往前很快就看到了吴为山的另一尊雕塑作品《家破人亡》,11米的高度,表现被凌辱的母亲悲痛之际,无力手托蒙难的儿子。这一尊雕塑伫立在纪念馆大门外广场的最东面,也最容易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到了这里,就已经是新馆的始点了。
如果外地游客想提前了解纪念馆,也可以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