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教科书--记新扩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2月13日,投资3亿多元扩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竣工开放,引起世人关注。
历史是永远的教科书。位于南京城西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纪念馆,建馆22年来,以撼人心魄的警示教益,吸引了1400万海内外观众。扩建后的新馆,以更具震撼力的历史遗存、更加丰富的文物史料和寓意深刻的建筑设计,启迪人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累累白骨 铭记惨痛历史
原生态的历史呈现,是最生动、深刻的教材。
去年4月,纪念馆扩建工程新展厅工地上,又发掘出19具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经专家鉴定,这些身首分离、严重扭曲变形的人体遗骸,均为战争状态下的非正常死亡。如今,这些遇难者遗骸被原地原貌陈列在展厅内,令观者感到强烈震撼。
在此之前,纪念馆已于1984年、1998年两次发掘到大量遇难者残骸。现分别原地保存于墓地广场的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和毗邻的“万人坑”遗址。
累累白骨,向世人诉说着70年前那段惨痛的历史。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屠城30万人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地处城郊的江东门集体屠杀地有上万人惨遭杀戮。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78岁的王秀英老人至今难忘:杀红了眼的日本鬼子,把上万名抓来的老百姓和俘虏,驱赶到江东门集上,一声令下,轻重机枪一起开火,人群中顿时一片哀号,凄惨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轮番屠杀后,江东门遍地尸体,坑里埋不下,就将尸体扔在河里,堆成了“尸桥”。据档案资料记载,1938年初,慈善机构在江东门一带埋尸28730具。
为了将血写的历史永远铭刻在南京土地上,南京市政府决定在当年日军屠城埋尸的江东门“万人坑”遗址建馆立碑。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馆。1995年,纪念馆二期工程又建成悼念广场和大型群雕《古城的灾难》。20多年来,这座由东南大学齐康院士主持设计、形似墓冢的遗址性纪念馆,以独特的纪念建筑和珍贵的文物史料展陈,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灵。
纪念馆朱成山馆长介绍,在1400万参观者中,有80%以上是青少年,还有近十分之一是海外同胞和国际友人。近年来,纪念馆还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28座城市,以及美国旧金山、日本名古屋、意大利米兰等30多座国外城市举办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仅海外观众就达到150万人次。
三千文物 展示屠城血证
今年7月,一部由美国人制片、导演的历史纪录片《南京》,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片中最令人震惊的南京大屠杀原始影像资料,就是当年留在南京国际安全区救助中国难民的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
在纪念馆新落成的近万平方米的展厅内,约翰·马吉的这台16毫米摄影机和4盒原始胶片,与其他3000多件见证历史的珍贵文物和3500多幅历史照片,成为《人类的浩劫--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重要史证,向人们诉说当年侵华日军的残虐暴行。
为搜集更多的历史证据,从本世纪初起,纪念馆向海内外广泛征集文物史料,这次展陈的大量珍贵文物就是从1万多件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其中许多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步入展厅,拾级而下,在被复原的日军轰塌的古城墙下,赫然可见一座高约3.6米、宽2.6米、重达32吨的混凝土结构地堡,这座经历战火的历史文物,是当年中国守军在南京江宁为抵抗日军修建的防御工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