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展馆外景(12月11日摄)。 投资3亿多元扩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于12月13日正式竣工开放。纪念馆扩建工程将新老展馆融为一体,建筑面积扩大为2.5万平方米,展示的文物从100多件增加为3000多件。 新华社记者 孙参 摄
在对侵略战争、种族屠杀和恐怖威胁深刻反思、同声谴责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半个多世纪前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悲剧,显示出巨大的现实警示意义
12月13日,在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0周年之际,投资3亿多元扩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向公众免费开放。
又是一年“1213”。70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二战史上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70年后重温这段惨痛历史,警醒世人的是对一切违反现代文明的暴力侵略、种族屠杀和恐怖事件的正义谴责。
以史为鉴,和平发展,已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全球关注“被遗忘的大屠杀”
11月11日,由加拿大人执导、制作的纪录电影《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在多伦多举行全球首映式。这位曾全身心投入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调查、写作,而后不幸猝然离世的美籍华裔女作家,以她的生命之作《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首次以英文著述的形式披露了侵华日军施暴南京城的罪恶,引起西方世界对这段黑暗历史的普遍关注。
“此前南京大屠杀历史为世人尤其是西方社会知之甚少,有着多重因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二战胜利后的中国内战,美、日两国出于政治利益的交好,以及东西方长期冷战,影响了国际上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责的追究和赔偿,导致了对其审判中定性定案的不彻底性,为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否定历史留下了隐患。
而生长在美国的张纯如,以其亲身调查、触摸的史实,用西方的思维语言介绍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更能为西方人所接受。
1995年七八月间,应邀作为翻译全程陪同张纯如在南京寻访大屠杀幸存者的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告诉本刊记者,张纯如的书1997年在美国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连续5个月被列入《纽约时报》书评的最佳畅销书。
“她的成功之处,是从人性批判的角度,将这场大屠杀中人性善良与残忍的两个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滥杀无辜、凶残暴虐的日军官兵;一方面是挺身而出、救助危难的西方人士和大批手无寸铁、束手被擒的难民,这种对比的强烈震撼力和她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训的深入剖析,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灵。”杨夏鸣教授说。
据记者了解,受张纯如《南京浩劫》的影响和启示,去年一年有8个国外摄制组来宁拍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
“美国在线”副总裁泰德莱昂西斯阅读了《南京浩劫》后,“深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无知感到羞愧”,“为使更多的美国人了解发生在遥远中国的这段历史”,他个人筹资200万美元拍摄了引起轰动的《南京》,此片现已入围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的制片人安妮彼克说:“历史是没有国界的,南京大屠杀是反人道的罪行,我们希望用镜头保存和传播这一历史真相。”
多次与美国学者交流的杨夏鸣说,西方人士对二战种族屠杀的认知,主要限于犹太人大屠杀。由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他们对二战中亚洲人的受难史不甚了解。近来出现的南京大屠杀题材影片热,有助于借助文化传播的力量,让世人更多地了解这段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