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游客在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前体验纺纱。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摄
红色旅游发展迅速,以燎原之势迅速红遍大江南北,越来越受到广大国内游客的关注和喜爱。游客们到底从“红色”中游出了什么新感受、获得了什么新收获呢?
出乎意料的收获
在黑龙江哈尔滨“731”遗址陈列馆,来自贵州喀斯特食品公司的杨先生参观后久久不愿离去。他告诉记者:“以前,我也知道侵华日军‘731’部队令人发指的血腥罪行。但今天被这些图片、实物和虚拟景观包围着,如同身临其境,感觉比以往强烈得多。我感到了心灵的震撼,想了很多。可以说,这是一般意义的游山玩水所不能得到的。”
在河北西柏坡纪念馆展厅里,记者遇到了来自山东泰安某小学的教师吴凤菊。7年前她曾来过,特殊的感受激励了她的人生。这次特意带着即将大学毕业的外甥女丁彤丹从山东开车赶来,她觉得,这对孩子成长会有好处。
记者随即问小丁:感受如何?
小丁脱口而出:“震撼太大了,根本无法想象!譬如,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根本无法想象当时的中央军委作战室只是一间普通的农家房子,两张桌子、几部电话机,就指挥了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这使我想了很多。以后碰到困难时,我不会像以前那样只知道抱怨物质条件了。”
内心被深深震撼
收获,也许需要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而在红色旅游景点上,设身处地体验,往往首先拨动的是游客的情感之弦。
在西柏坡纪念馆的第九展室,记者遇到来自石家庄井陉矿区的80多岁的李老太太,她参加过支前生产。当讲解员讲到支前生产并唱起民谣时,李老太太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动情地唱起那首上世纪40年代妇孺皆知的民谣:“最后的一尺布作军衣,最后的一碗饭作军粮……”在场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情不自禁鼓起掌来。
在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有一块被烧过的棉衣碎片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是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烈士的遗物。丹东市中学生徐静在留言册上写道:“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崇敬这样一位英雄。英雄的爱国精神让我感到,只要血管里奔流着中国人的热血,困难之时,谁不愿献出自己的青春?风暴来临,谁不愿展现出海燕无畏的品格?”
精神无形中升华
游客们普遍反映,他们对与红色旅游资源有关的历史背景都有一定程度的非实地性了解,知道那里曾经影响过中华民族的命运,生活过革命伟人,因而,容易产生神圣感和共鸣,激发出对红色旅游的向往。很多游客告诉记者,他们在参观游览的同时,不仅了解了很多历史,自己也被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这正是红色旅游的独特魅力所在。
红色旅游,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在西柏坡,一位游客说得好:“红色旅游对我们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记录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每一段历史背后都有一种不平凡的精神在延续。虽然时代更替,但这些精神常新,成为值得我们永远珍藏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