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不久前,一位中学老师带领学生参观了湖北大学博物馆。回学校后,多数学生表示不会特意去看第二次了。这位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花100多万建设一个博物馆,如果参观者都是这样的反应,将来又该怎么发展?”
事实上,高校博物馆对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多数高校博物馆并不赢利,只是作为一个宣传教育的场所,那么这么巨大的投资到底值不值得?是否陈列在专门的博物馆中更合适?
一个巧合是,11月6日起,湖北省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并得到省政府3000万元的补贴。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长沈海宁表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政府有能力、有责任让更多的纳税人享用公共文化资源。这对博物馆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更是一个信号。
那么,高校博物馆又该何去何从呢?
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日参观人数连续突破万人的时候,武汉的几所高校博物馆却在艰难中维持现状。
11月的一个早晨,武昌区某中学的老师刘敏(化名)带领学生来到了武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湖北大学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位于湖大图书馆楼上,占地1000多平米,馆藏着各个朝代的文物,其中包括铜、铁、铅、银、纸币等近万枚古币。
临走时,有位大学生解说员告诉她:博物馆是才建成的,光布展就花了一百多万元呢。
但回学校后,多数学生向她反映:“再不去了。博物馆太小了,可看的东西就这么多,下次应该换个大点的博物馆。”
刘敏也很疑惑。“100多万的博物馆,规模尚且只有这么大,学校在建造博物馆时,有没有考虑过将来?现在不是说,武汉高校负债累累吗?”
一个博物馆该如何生存下去?她给自己提了一个不少人都困惑着的问题。
从陈列馆到博物馆
湖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鲁双清说,把陈列馆升格成了博物馆主要是为了体现文物的教育功能。学校经过讨论后,觉得宝贝不能总是藏着,于是就利用图书馆的场地建成了博物馆。
“博物馆最主要的还是教育功能。从5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接待了2.5万余人。”湖北大学博物馆专职教师秦莹介绍。除她之外,馆里的都是义务讲解员,包括历史文化学院、外语和旅游专业的学生。
“几个月前,博物馆还叫校陈列馆。”湖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鲁双清说:博物馆的场址实际上是新图书馆的一间房,而3万余件文物全是今年5月从陈列室搬运过去的。
鲁双清说,湖北大学从建校初就有历史考古专业,还是北大历史系实习基地,为了日常教学,老师们会收集一些文物,比如考古活动时出土的古币、陶瓷等,经有关部门批准带到学校。时间一长,居然累积到了上万件文物。后来“有人想偷偷弄些出去”,被校方发现了才成立了陈列馆,还安排专人每晚值班。
既然如此,为何把陈列馆升格成了博物馆?
鲁双清说,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体现文物的教育功能。学校经过讨论后,觉得宝贝不能总是藏着,于是就利用图书馆的场地建成了博物馆。
每份文物都有自己的档案。3万件文物都经过了专家鉴定。文物的来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长期自身积聚;二是外人捐赠。事实上,对高校博物馆的文物来说,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的捐赠可以称得上一个重要的来源渠道,鲁双清说。
“一年至少需20万费用”
按照湖北大学博物馆开馆之初的初衷,至少开馆前半年是完全免费的。这座目前没有门票收入的博物馆,投入全部依赖学校。“今年的维护费用不大,作为武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武汉市政府今年下拨了10万元,但是明年的费用就不知道怎么办了。”鲁双清有点无奈。
其实,武汉的高校博物馆中,哪家都不乏“镇馆之宝”,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
“博物馆的设计和布展是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