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往事》栏目播出的四集系列片《延安使命》,披露了1944年至1945年美军观察组驻扎延安期间发生的戏剧性故事和重要史实。片中出现的1945年分别拍摄于延安和重庆的毛泽东的彩色镜头,引起了观众们的好奇:难道延安时期就有彩色胶片吗?它们又是如何保存至今?系列片披露了这一组影像的幕后故事。
戴大草帽的毛泽东从吉普车上下来,向镜头走来,抽烟、沉思;周恩来、朱德、邓颖超、任弼时,一个个冲着镜头,微笑着打招呼……当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记者陈菱在美国加州某大学研究中心第一次看到这些镜头时,心中将信将疑———假如这是延安时期拍摄的,那么那时候延安就有彩色胶片吗?
在保存这些胶片的档案盒上,陈菱看到了这样的字眼:“帕特金的私人收藏:迪克西使团的院子”。“迪克西使团”,特指1944年7月赴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帕特金是其中的成员。从美军观察组及帕特金逗留延安的时间上推测,这些镜头应拍摄于1944年7月至1945年夏。这些胶片由帕特金和他的观察组同伴约翰•高林共同拍摄。作为私人收藏,帕特金晚年将这些胶片捐赠给了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
陈菱后来在美国见到了80多岁高龄的约翰•高林上尉,高林证实,这些镜头确系他和帕特金所拍,采用的是刚发明不过几年、产量还不高的柯达彩色胶片。半个多世纪后,这些胶片的色彩还原度仍然非常好。
对于抗战时期的中国,胶片是短缺物资,彩色胶片更是稀有,但派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对胶片的使用享有特权。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拍摄延安的纪录片,约翰•高林恰恰是受过正规训练的观察组指定摄影师。他用黑白胶片拍摄的素材,后来经好莱坞导演剪辑而成《迪克西使团》纪录片。
和正式交给军方的纪录片截然不同,拍摄这些彩色镜头具有“玩票”性质,但恰恰是这种不经意,却留下了当时延安日常生活最生动而真实的画面:除了毛泽东等领导人,铁匠、小贩、小战士、邻居小孩、干部夫妻、观察组成员,都以特写镜头一一出现。靠近延河的观察组驻地附近的地貌、街景也一一摄入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纪实频道《往事》栏目最终无偿获得了帕特金彩色影片的录像带,高林也无偿地赠送了《迪克西使团》纪录片录像带。高林说:“延安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经历。”
对于这些彩色镜头的价值,上海音像资料馆资深馆员张景岳说:“就目前来讲,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用彩色胶片拍摄老上海的镜头是在抗战之后。具体来说是在1946年9月2日,那是一名美国人乘船从日本出发途径上海、香港与马尼拉,用简易的手提摄影机所拍摄的。因为那天上海的码头上,正好在欢送冯玉祥将军赴美考察水利,镜头拍到了这条横幅,所以我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它的确切日期。以前我一直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彩色镜头。现在看来在延安所拍的这批镜头时间更早。它开启了用彩色胶卷来记录中国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