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口论》-值得研究的社会学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蕴含着的一些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却在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他认识到,德国科学研究的发展,促使粮食也按几何级数增加,比人口增速还快,从而导致马尔萨斯理论基础破产。他还认识到,科学愈发达,人民的文化水平也愈加提高,从而一方面促进劳动生产率增长,另一方面较多的娱乐方式促进生殖率减低。
他多次提到的夏威夷群岛的居民不喜欢多子多孙,虽然有肥沃的土地和大量增加的食品,但是人口并不跟着增加。
科学研究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增加、对子女观念的改变,都可以成为人口增长问题解决的途径。可惜的是,这些途径在后来的政策选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虽观察到,但采取了较为生硬的做法。
马寅初强调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性仍然有其价值。他认同“马列主义的理论”——人是最宝贵的财富,他认为,提高人口的质量等于增加人口的数量。他担心劳动生产率提高,计算机替代劳动力之后,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怎么办?他更直接指出,人多就拖住技术进展和科学前进的后腿。实际上,人多,只要劳动生产率足够高,人们就可以减少劳动时间,新的生活方式就可能出现,休闲、旅游、游戏等都可以是选择项。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基于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假设,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在他看来,生产关系已经搞得很好,问题在生产力发展。因此,问题不是生产关系桎梏了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生产力的发展还赶不上生产关系。实际上,生产关系也有需要调整之处,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制度改革?
篇幅不大的《新人口论》仍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处。除了人口理论上的贡献之外,马寅初的学术勇气仍值得后人学习。在争论中,他发出这样的声音:“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我想这也适用于所有研究人口理论的人们,摆事实讲道理,人口政策会越辩越明。
他走过的路,都有贡献
他是一个心怀天下,爱恨分明,有抱负有理想,直言不讳的人。他身上有许多闪光点。
第一,他在青年时期是一名教师,用知识沐浴人民。 第二,抗日战争时期,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写文章,做演讲,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通货膨胀,反对出卖民族利益和独裁专治,这些可都是冒着国名党反动派的危险啊!这种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呐! 第三,在建国时间,他还曾担任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他还提出了震惊中国的《新人口论》,为之后的计划生育政策铺下了良好的开端,这对中国解决人口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寅初的“有趣”面
众所周知,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想法,然而这位颇具神话色彩的一生,他的做人行事,又似一团矛盾。
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他娶妻纳妾,还生了七个孩子,后来却坚决主张计划生育。当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日子,当时的马寅初,胡适,都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当胡适开始主张“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时候,作为留美的马寅初,观念上认同胡适,然而在行为上却依然享受着妻妾成群的性福生活。
后来,马寅初与他的妻、妾有了七个孩子。而到了1950年代,作为北大校长的他,提出了控制生育的“新人口论”。这一主张,无论对错,由马寅初提出,都像是一种反讽。一个生育了七个子女的知识分子,强烈要求控制人口,减少生育。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要求别人去做,难免给人留下口舌。
对于马寅初,他的成就,他的贡献,他的那些值得我们赞扬和传承的精神,我们不会忘记。他确确实实是一个很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的人。他的私生活也许使他没那么完美,但是这恰恰解释了他是一个有趣的人,有着矛盾面。更值得我们对他近一步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