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起义是在内战紧张、外患严重、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爆发的。这次起义严重打击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削弱了国民党的“剿共”力量,壮大了红军队伍,鼓舞了全国人民反蒋抗日的热情。毛泽东曾于1938年为宁都起义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宁都起义的精神就是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而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宁都起义永载史册。
王铭五在起义后,即被任命为红五军团十五军四十四师一三二团团长兼政委,参加了赣州、龙岩、漳州、水口等著名战役,由于他作战勇敢,管理部队有条理,待人诚恳,与同志们相处十分融恰,圆满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赢得了上级和同志们的交口称赞。宋任穷曾经先后担任四十四师一三零团政委(团长刘振亚)、红五军团第十三师政委(师长陈伯钧),五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五军团政治部民运部长等职,与王铭五有过很长时间的交往。1988年,宋任穷同志来甘视察,谈到这位老部下时记忆犹新,称王铭五是一位“党性强、忠实积极、待人宽厚、工作扎实的好同志”。 袁血卒、徐国珍回忆起这位老战友时都赞不绝口,积极支持为他立传。
王铭五所参加的水口战役,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恶仗。其战争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所罕见,在这次战役中,红五军团的大刀杀出了威风。王铭五率领的部队,原属冯玉祥的手枪旅,装备精良,老兵居多,都配有驳壳枪、花机关、大刀片三大件。素以刀术见长,以近战著称。起义后,部队经过整训,指战员们士气旺盛,斗志昂扬。王铭五在战斗中手执大刀,身先士卒,率领全团勇猛冲杀,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英勇无畏的高贵品质和战斗作风。经战后统计,仅大刀砍杀的敌人就达900多人。水口战役之后,王铭五被调到15军军部任作战科长,继而又参加了建(宁)、黎(川)、泰(宁)战役、黄狮渡、浒湾、黄陂、草冈台等著名战役,为扩大和保卫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四次“围剿”立下卓著功勋。
1933年6月,中央对红五军团进行整编,取消军一级编制,红五军团下辖第十三师、第十四师和第三十四师。王铭五调任十三师38团团长。
1934年王铭五调任三十七团参谋长,率部红军所部在苏区北线辗转奔波,抗击敌人,一个恶仗接着一个恶仗。1934年3月9日三十七团在江西金溪、资溪、黎川3县边界的下梧附近与敌作战,掩护红军主力部队转移。王铭五命令四连在下梧村正面阻击敌人,由于敌人攻势凶猛,加上飞机大炮的支援,战斗十分激烈,红军伤亡很大一个连打了一天只剩下16 人。情况十分危急,王铭五带领新补充的一百多名战士突击支援四连。参谋长回来了,战士们士气高昂,经过激烈的战斗,王铭五率领战士们一齐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王铭五叮嘱连长徐国珍,务必坚持到下午6点。一切安排妥当时,此时,连里的炊事员已将早饭送到阵地上。徐国珍望着王铭五因劳累而消瘦的面庞,一再挽留他吃了饭再走。因放心不下团部和其他部队,王铭五便赶往团部检查转移情况。途中,敌人的飞机不是在他头顶盘旋射击,情况十分危险。王铭五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毫不畏惧,他加快脚步赶往指挥部。当王铭五赶到团指挥部驻地的祠堂门口时,敌机投下的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了,王铭五倒在了血泊里。年仅26岁的红军指挥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位祁连山的儿子,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给家乡的历史书写了光彩的一笔。
26岁,按古人的说法,是已过“弱冠”还未“而立”。很多人还在感慨:青春走了,成功没来。很多人还在疑惑,为了什么而生存,怎样的人生和幸福才是自己所追求的。而王铭五的人生已经踏踏实实地迈出了坚实的步子。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青春,此生无憾。
参考资料:
1.《高台文史资料》(第一辑) 2.《高台史话》 3.《宁都起义》 4.《陈伯钧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