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坤简介】(1912-1992),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人。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通讯员、独立团班长、手枪队队员、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任新四军四支队手枪团副队长,7团3营副营长、教导员,江北游击纵队8团2营营长、12团政治处副主任,淮南路西独立2团和4团政委兼党委书记,定远县委副书记兼总纵队政委,淮南路西分区教导大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三野二纵队留守处政委、二纵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第21军63师188团政委,浙江省第五军分区副政委等职。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事学院卫生部政委,宁波军分区第二政委。1955 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各1 枚。1964年离休,1982年享受正军职待遇,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2月19日在合肥逝世。
【 按 语 】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鄂豫皖省委常委高敬亭率领留在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重新组建了红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和鄂豫皖省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在大别山区,从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挫败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使大别山红旗不倒。
红二十八军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区坚持的三年游击战争,是大别山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和战略支点,扩大了党在大别山的政治影响,为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大别山开展革命战争奠定了基础。
这里通过整理作为战争亲历者张方坤老红军留下的战斗回忆资料,带我们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感知红二十八军队伍体现出来的大别山革命精神,从而激励大别山儿女为建设家乡、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色历史】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执行战略转移离开鄂豫皖苏区长征北上,留下了红二十八军在起伏的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争。同时留下高敬亭同志任皖西北道委书记,由他负责组织重建红二十八军。当时,我军全部兵力一千多人,而在这一地区的敌人却有几十万。他们跟踪追击,到处堵击,妄想在大别山区扼杀这颗红色的幼苗,扑灭这团势在燎原的革命火种。重建红二十八军的任务异常艰巨。
1935年2月份,以皖西第三路游击师和红二十五军护送伤病员的七十四师一营四连、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一分队、二十五军留下的伤病员、鄂东北独立团组成新的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四四团(据说还有皖西的二一八团一部分),以及以后的四路、二路游击师。八十二师手枪团是以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一个分队为基础,加上各路游击师等部队的手枪队组成。手枪团下属有三个手枪分队。另外还组建了一个特务营。鄂东少共道委书记方永乐任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政委。鄂东北道委会下属有独立团和十几个便衣队,皖西特委下属十几个便衣队。发展到1935年初计总兵力约有二千余人。
中共鄂豫皖党组织和高敬亭领导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在鄂豫皖边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鄂豫皖边游击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主要包括河南的固始、商城、光山、经扶(今新县)、罗山;湖北的黄梅、广济、浠水、黄冈、英山、罗田、麻城、黄安(今红安)、黄陂、孝感、礼山(今大悟);安徽的霍邱、六安、立煌(今金寨)、霍山、舒城、岳西、潜山、太湖、宿松等近30个县。
鄂豫皖边游击区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临长江,北连淮河,大别山脉雄峙中央,地势险要,扼水陆交通要道,可北镇国民党河南省南大门信阳;南遏国民党湖北省府武汉;东迫国民党安徽省府安庆。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驻鄂豫皖的蒋介石部队有二十五路、十一路,敌五十四师、四十七师、七十五师、三十二师、六十四师、六十五师。还有张学良部队一0九、一一一、一一二、一二0师。另从云南、贵州调到鄂豫皖来的有一0二师、一0三师。同时还有各省杂牌保安团。计总反动势力兵力达三十余万人。
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很大,敌人采取各种战略战术手段,清剿我刚组建的红二十八军。我军避短扬长,屡破敌人的清剿计划,使敌人的阴谋不能得逞。红二十八军做到了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大别山红旗不倒。
当时敌人采取以下手段和策略妄图剿杀我二十八军:
(一)集中优势兵力分期清剿
红二十军刚组建不久,力量还很弱,群众基础在一些地区还不牢固,因而我军活动常常受到限制。敌人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分期清剿,开始是一年左右,后来是三个月至五个月较大规模清剿几次。每次清剿都进行所谓的充分准备,重兵分区,包干清剿。敌地方武装配合主力,对我游击活动包围搜山、放火烧山、并村修寨、筑堡监守、五座连保,妄想把我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分割开来,如鱼失水,失掉人民群众的支持,以便达到剿而歼之的目的。但敌人每次清剿都以失败而告终。
(二)追剿
在集中优势兵力分期清剿的过程中,依我军战术变化,敌以十一路刘振华、二十五路三十二师梁冠英部为主,不分昼夜跟踪追击。当我红军为一个营的兵力,敌就以一个团至三个团的兵力进行追击,我们走到那里敌人就追到那里,有时以多路追击的方式包抄我们,企图在运动中消灭我军。
(三)堵剿
敌人一面追剿,一面对主要城市和重镇,派兵驻守,堵住我军前进的道路。在主要的公路线上,一里路筑二个碉堡,每堡多至一个排,少至一个班的兵力组成火力点和火力网。在要道上修筑篱笆,用树桩一头埋在地里,另一头用铁丝织成倒勾刺约三公尺高,或在旁边设陷阱,以起堵击作用,以利敌追击我部队。但我军视情灵活机动,有时采取先以步机枪封锁敌堡枪眼时行强攻拔钉,有时采取夜间偷袭智取等方式,使敌设下的圈套枉费心机。
(四)驻剿
敌为了达到清剿我军的目的,在重要的城镇驻扎重兵,一方面清剿城镇中的我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便衣队,另一个目的就是以逸待劳,配合追击部队对我进行截击和夹击,有时也对我军进行追击。但我军多采取绕道避免与敌接触,往往利用夜间条件,采取将计就计用火力前后引射,然后巧妙撤出夹击圈,让敌堵、追部队互相杀伤,当他们发现上当,我军已安然脱险。
敌人几种清剿方法也是互相联系,兼顾使用。我军的战术是根据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掌握敌情灵活机动,努力寻找战机,各个击破,掌握主动权,与敌周旋。我军对敌主要战略战术是以三打三不打、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原则,另外有化装冒充敌军、建立便衣武装等战术。
为了行动迅速、减小目标牵制敌人,多数情况是以一个营,甚至一个连为单位进行活动(分散前明确任务、规定活动范围和大概的路线、时间、集合地点),有时为摆脱敌人,一夜行军一百多里。对小股敌人和地方武装,摸清情况,不缠不惊,说打就一举歼灭。对敌一路或前卫,我军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汇总部队握成拳头,一有机会就消灭敌人一路或一部分。三打三不打是在敌情明、地形对我有利、有胜利把握的情况下,我军就下决心打或全歼或歼敌一部分他一下,总之三个条件不具备,没有胜利的把握,我军就暂时不打,走为上策。红二十八军就是坚持这样正确的战略战术,在环境极端恶劣、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生存壮大起来,屹立大别山,转战鄂豫皖。
下面列举战斗事例七则,以体现我二十八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一)耒榜河诱敌战
1935年3月的一天,大地上仍留残雪,我军在潜山耒榜河镇(今岳西县城)一带活动,在该地宿营一夜,第二天天还蒙蒙亮部队吃过早饭便离开耒榜河镇,向东北小田方向挺进,队伍刚爬上耒榜河镇东北一座五百公尺高的山峰时,发现敌人十一路军一个团追剿过来,敌先头部队一个营这时已窜入耒榜河镇。
我28军占领着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兵力相当,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吃掉敌前卫营。为了吸引敌人上钩,故意把勤杂人员和少量部队暴露给敌人,佯装撤走,而将主力埋伏在树林深处。果然敌前卫营发现我部队转移,立即追赶,妄图追歼。当把敌人诱入我伏击圈内,随着一阵冲锋号声,我军手用榴弹、机枪、步枪突然向敌人开火,顿时敌群中浓烟滚滚,爆炸声、惨叫声响成一片,经过激烈的十分钟猛打猛冲,很快的解决了战斗。歼敌100多人,俘敌50余人,缴获步枪80多枝,两挺轻机枪。当敌后卫大队人马展开攻势,企图决战,我们已满载胜利的喜悦,踏上了新的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