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当地相关部门重新论证一下:一是充分利用宾馆南北的设施或空地将纪念馆迁回纪念碑附近,让人们能看到,红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腊子口,既有了高楼大厦的宾馆,更有一座传播长征精神和文化的纪念馆,而且不需要太大,选择长征的精华和腊子口战役特色就足矣;二是保留岔路上较远的现有新馆,恢复老馆,两馆并行,想细看的可以开车上去看;三是停车费和中午闭馆就免了吧,既然在宾馆旁边或下面,就可以早点开门晚点关闭,让经过或住宿的人们正好可以在没有其他文化的这种环境中,到长征纪念馆里读读长征的历史文化,不是挺好的么?四是如果将来客车能在此短停休息10到15分钟成为常态,让乘客或游客参观一下纪念馆、碑,带着一份崇敬通过这里,也免得许多想参观者少点折腾,必然能成为腊子口的一道独特风景和靓丽文化。
说句实话,到腊子口瞻仰、参观和拍照者多数为路过者,包括开车和乘车人。将车停下来,拍几张照片等就是对这里最好的怀念,对红军英烈最直接和实际的祭奠。当地有关部门当尽心尽力,为人们提供实际的方便。国家投入那么多钱对红色遗址进行保护和开发,就是要发挥它们的作用,使其得到充分的运用并产生教育效果。
话又说回来,越是偏僻边远交通不便的地区,越要对纪念设施坚持超常态开放,才能凝聚人气发挥效益,产生影响力。这些地方做红色文化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兼顾效果,特别是发挥出最大效益,万不能贪大求洋图气派比门面,弄成花架子和面子工程。实现超常态开放就要创新管理办法:比如有的纪念馆采取声控灯光无人值守的方式让游客自行参观;有的纪念馆在门上贴个手机号,随叫随到;有的纪念馆大年三十都坚持开放;有的虽然关门了也能对通过多种途经联系上的游客网开一面;不少边远山区或农村的纪念馆就是委托或招聘当地人参与管理的,的确减少了让人们吃闭门羹,方便了工作,方便了游客!这些都值得因地制宜科学借鉴,让纪念设施无愧先烈,无愧后人。
明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会有更多的人追寻红军足迹,希望腊子口等地把长征纪念设施办成人民群众方便去愿意去的人生课堂,无论从纪念馆的传播效益和方便群众参观的角度,为学习和传承红军长征文化、传播长征精神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