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站:地雷战后,你依然在——记海阳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承办2012年亚沙会的海阳会是一个小镇。乘车进入海阳地界,虽然道路两旁修葺一新,但人气儿确是个不繁华的小镇光景。
这就是我们红色旅游资料采集的第七站——海阳。
路途中我们不熟悉当地环境,目光只管跟随司机师傅的行走线路,看两眼路旁的自然风物。如果没有这次行走的主题,我们绝对不会想到如今仿佛遁世隐居、不争不抢的海阳小镇,曾在抗战时期留下过地雷战的千疮百孔。或许时隔多年它一直都在隐忍着那股痛,而我们一行今天的到来,又不得不将它最困苦艰难的那段日子剖析开来。
1940年2月,日寇的铁蹄踏入海阳,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海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奋起抗战,以民兵为作战主体,以地雷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战斗。1943年5月,瑞宇村首颗地雷炸响,拉开了海阳地雷战的序幕,从此,日寇陷入了人民战争的雷山火海之中,直至被驱逐出海阳。
地雷战是海阳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伟大创举,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团结抗战的光辉典范。那段荡气回肠、气壮山河的历史,永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令人叹服的战争奇迹。
登临千鹤湾城楼,仿佛入身当年抗战前线,想着红军战士如何观敌斗智、背对身后的人民群众又该背负多么沉重的压力。再望城内,重檐庑殿的古老排房还在,守卫军营的门前碉堡还在,战争俘获的日军战车还在,坚守在千鹤湾内存储战争残酷历史的老人还在……地雷战后,一切都在。
第八站:莱阳,寂静而嘹亮
去往莱阳的清晨下着小雨。车沿着蜿蜒的老寨山上的山路回旋,整个世界是被青翠欲滴的山林掩映着,刻着“诗一首”的石碑也好,红顶的房屋也好,都在绵密细雨中默然不语。
水口村火炬台在山头挺得直直的,燃着永恒的凝固的红色火焰。被连绵的丘陵、梯田、广袤清澈的水库围绕着。胶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遗址藏得更深,门前的巷子细长的像是稿纸侧面的留白。灵湖中学的门牌已经锈迹斑斑,院中有满架紫藤萝。通往红土崖的道路在修,我们绕了一圈才找到了它,陵园空无一人,白色大理石刻成的军人雕像长年坚毅地目视前方,墓园里寂静无比,一排排坟茔之上树木苍翠异常。红色记忆博物馆在大学的一角,干干净净,绿草如茵。背着书包的学生来来去去,毕业生把彩色的许愿瓶挂在它门前的树上。老人颤巍巍的讲述自己父母亲的故事,讲他们的坚强他们的付出,如今他的头发也白了,拿出的黑白照片上,那一对曾参加革命抗争的夫妇容貌却还那样年轻;石龙沟村13号门前那个小小的蓝色门牌如同凝固的记忆;灵湖学校里大礼堂的遗址上褪色的红星昭示着热血沸腾的青年们高举的拳头和响亮的口号。
红土崖陵园里沉睡着的牺牲者,他们曾以一己之力凭血肉之躯奋力抗争,枪林弹雨中未能看到胜利到来的黎明,如今安眠在青山环抱的故乡。这里,一切静好。
“胶东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调研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打造的一个特色品牌活动,凭借现场采写等专业优势与烟台市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在收集红色革命历史资料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该项目旨在引导大学生通过实地实践、走访调研的方式感悟红色革命文化气息,研讨如何结合当下潮流元素、借鉴其他地区红色文化,以创新发展胶东红色文化。后续人文学院将与烟台市旅游局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打造烟台市红色旅游。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将红色文化融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应运用适当手段把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借此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应利用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利用重要纪念日举办红色论坛、红色演讲或红歌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了解、接触和感悟红色文化,从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
山东省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二零一四年八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