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别离,四十载重逢。四十载戎马江南塞北,四十载思念魂牵梦绕。啊,我回来了,回来了。你们可曾记得,我这名浩荡大军中的普通一兵?几粒子弹亲吻了我腿骨,一片热血洒进我厚爱的土层。山崖旁,温暖的大手把我扶上担架,农舍里,慈爱的目光,伴我迎来一个个黎明。好乡亲,一勺一勺的喂我汤水,好乡亲那,一遍一遍的把我伤口洗净。独轮车载我走过山水几道,沂蒙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人民的战士是人民的儿子。我们将用那公仆的勤劳和忠诚,去建设美丽的祖国山河,去捍卫伟大人民的幸福、安宁。伟哉,孟良崮,你永垂史册。伟哉,孟良崮,你长存战士胸中。”这是作为老兵的迟浩田将军对孟良崮、对沂蒙山区的深情描述与讴歌,是老兵对往昔峥嵘岁月的的回顾。
今年暑假,我作为“沂蒙情中国梦”实践队成员踏上了这片充满革命传统的热土,开始重温那份渐行渐远的红色经典,在孟良崮感受陈毅、粟裕“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豪壮情怀。看着当年曾浴血奋战于垛庄、孟良崮的战士,如今已近耄耋之年,岁月如梭,万事如烟之感顿生心中。听说他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的激情岁月中,纪念馆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背后都有着一段段动人的、耐人寻味的故事。一将成名万骨枯,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打战总是要死人的,但如果为着名族解放、人民自由而战,那就是有价值的牺牲,是死得其所的。当走到烈士陵园中,看着那些掩映在翠柏中的、排列整齐的、低矮的无名烈士墓碑,像一支整齐浩荡、即将开赴沙场的队伍,我就不自觉的想到了那句刻在刻在莫斯科无名烈士纪念碑上的话: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中,还是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都有无数战士成为了无名烈士,他们在生前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自己的记录,甚至连姓名也没有,但他们却给后世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求名留青史,只求为着理想、信仰而战斗。这是一群多么可爱、多么可敬、多么崇高的人啊!
顶着炎炎的烈日,开始迈步走向孟良崮,看着沿途复原的华野战壕、炮兵阵地、战地救护所、国军阵地和张灵甫指挥所等遗迹,曾经的战斗似乎就发生在眼前,沿途石壁上的累累弹痕,现在依旧清晰可见,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似乎都在默默的诉说着这里发生过的一切。岁月无情,草木有意,这里的一切都似乎历历在目。
及张灵甫被击毙的石壁下,心中无限感慨更是如火山般喷涌而出,思绪万千。曾经的74师如它军歌中所写“死守过罗店,保卫过首都,驰援过徐州,大战过兰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在反对外国侵略中建立了不朽功勋;作为天子门生的黄埔四期将领张灵甫,在抗日抗争中英勇奋战,不愧为名族英雄。但在抗战胜利后,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的74师,却充当了内战的急先锋,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逆历史潮流而动,也注定了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纵使是号称抗日铁军、天下第一师,纵使有精良的美械装备、统帅部的高度信任,但逆流而行,终究难逃被人名解放军全歼之噩运。相较而言,华野部队装备落后、补给不足,但却依靠人民,创造了战争的奇迹。正如陈毅元帅描述的: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星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看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何等的大气磅礴、荡气回肠,这是作为指挥员的诗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下的浪漫情怀的展现。假使当年的74师能站在人民的一边,为争取民众自由而战斗,或许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能减少损失,许多革命战士也不会牺牲在这片土地上。但是历史没有假设,历史或许就是用烈士的鲜血书写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无数革命先辈们为着理想信念而战。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孟良崮有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