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古朴简单的床,几把简单的椅子,这是范长江出生时的屋子的陈设。“大家可以摸一下屋子的木头,完全是按照当年长江先生出生时的屋子修建的。”范长江故居纪念馆的讲解员说道。
“这一间是长江先生小时候居住过房间,这一间展出的长江先生的求学经历,这一间展出的是长江先生在《大公报》时期的作品……” 在解说员的指引下,大家认真听,仔细看,一间一间仔细参观。
我们从第一间范长江出生和就寝的小屋开始了解这位新闻工作者。这卧室里,摆放着一张古式木床,床头有一木条桌,床前有一木踏凳,侧面靠墙的两张木椅间有一木茶几。古朴的家具、简单的摆设,显现了范长江童年的生活背景。
接着走过寝室,来到正厅,这里正面是范长江的生平简介,左边是范长江坐过的木凳,右面陈列着范长江少年时期的家庭情况以及他读书时学校原址(田家小学)照片,中间则是母亲郭玉瑞和范长江小时候的画像。
穿过正厅,我们来到《求学之路》、《西北之行》、《新型记者》、《解放前夕》、《长江滚滚》等十个展厅。站在范长江“西行之行”的展厅,看着一张张发黄的书稿和照片,仿佛又回到了70多年前。是他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引起轰动;是他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这是何等的壮举!这是何等的贡献!
在纪念堂,我们瞻仰了范长江半身青铜塑像,看到了毛主席、周总理各写给范长江的两封亲笔信的放大影印件,看到了张爱萍、李铁映的题词。在缅怀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们对范长江的敬仰、怀念之情。在长江滚滚展室,我看见了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每到一处,我们都仔细观看,并不时拿出相机和手机来拍照。
范长江故居纪念馆内,200多张历史照片、1800多册书籍、30多件珍贵遗物记录了范长江生平,展现了他为新闻事业奋斗的一生,也展示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历史进程,让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范长江的情况。
“这是我们专门为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所做的展厅,希望将来可以在这里看到你们的名字。”解说员向我们介绍,作为新闻界最高荣誉“长江韬奋奖”已经成功举了十二届。范长江故居纪念馆会为历届获奖者设立展厅,并预留了几个展厅,留给后来人。
参观完范长江故居后,段瑞明馆长与李崎会长分别代表纪念馆、研究会互赠了红色书籍、红色报刊、宣传资料,探讨了长江精神。“长江先生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还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段瑞明说。
我们也看到,目前,范长江故居红色旅游景区正在加紧扩建,纪念馆新馆、学术报告厅等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即将进入装修阶段。与此同时,一座五星级酒店不就将在景区内拔地而起,内江市中区通往田家镇的旅游快速通道已经部分动工。内江市史志部门和范长江故居纪念馆正面向全社会征集有关范长江的文字、实物、图片、影像等各类资料。
在范长江故居,我们还了解到,2012年内江市东兴区提出了在田家镇打造一个“长江新闻家园”的构想,正式启动“中国长江记者家园”项目规划建设。“中国长江记者家园”以范长江故居为核心,初步规划控制面积约13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平方公里,以“范长江文化”为主题,结合当地特色和村民的需求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并将对范长江故居进行提档升级。
走出展室,站在院中,看着故居立柱横梁,经过百年风雨沧桑,竟然没有腐烂,没有被虫蛀,依然是那样的坚硬、结实。我们不仅感叹:这多像范长江的伟大品格啊!
下午四时许,24名红色考察队员登车返回,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范长江故居。
在沱江之滨探寻内江红色征程
五四运动爆发,促成了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合,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0世纪初,由于西方各种思潮的不断涌入,中国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为“将欧洲近世文明之科学真理、人道主义要素输入本国”,实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主张,中国知识界就掀起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内江的喻培伦、喻培棣、李益文等人先后到日本留学,并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发起组织的同盟会。其中的喻培伦在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运动中表现了内江人为国为民敢于奉献牺牲的斗争精神。
1926年2月,中共内江县特别支部在内江县城建立。特别支部共4名党员,黎灌英任特支书记,隶属中共重庆地委领导。内江县是四川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从此,内江地方党组织,就像漫漫长夜里升起的一盏明灯,领导着内江人民冲破黑暗,向着光明的道路奋斗前行。
内江特别支部成立前夕,对内江革命早期有过影响的廖划平、廖恩波、廖苏华(女)也先后在外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虽然在异地从事革命活动,但是对内江革命也给与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国共合作时,在党提出的注意工农联盟方针引导下,内江县地方党组织结合本地实际,努力开创内江大革命新局面,在革命的实践斗争中,培养吸收了许多优秀分子入党。
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内江党员已由建党时的4人发展到24人。党的队伍开始壮大。他们是内江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中坚,是内江革命发展的推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