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将军墓、登将军山、游将军城、听将军戏、唱经典红歌、讲革命故事……如今到全国著名的“将军县”—河南省新县旅游,置身青山绿水之中,回味红色经典,别有一番滋味。但在这滋味里背后,温藏着默默守候者的既平凡,又不凡的感人事迹。
记者驱车几十公里,绕着山路,来到背靠青山,面向小河信阳市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张爱华家,她和老伴潘国章热情接待了我们,两位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两只深陷的眼睛,深邃明亮,看上去很有神;头发很却很整齐。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张爱华再三说:“没什么,晏春山烈士为了后人幸福,用生命换来革命胜利,我们应该让她事迹传承下去,去保护她,是我们应该去做的”。言语不多,道出老人五十年如一日义务守护和保护革命遗迹的心声。
新县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等主力红军,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3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将军。境内现存革命遗址遗迹360多处。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是新县革命斗争史的真实写照。
在游客享受红色旅游的同时,有无数个文物保护员在背后辛辛苦苦的劳动,对文物进行看护和保养防止文物的损坏,张爱华就是其中的一员。一位古稀老人张爱华五十年如一日义务守护和保护革命遗迹。今天让我们一起拜敬这位可敬的老人。
张爱华自1964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开始算起,已整整50年了。她的父亲是游击队员,和老一辈革命家刘名榜一起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斗争。父辈的教诲,红色的记忆,耳濡目染影响了张爱华。上世纪60年代,被誉为“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一面红旗”的刘名榜回到故乡郭家河。看到家乡熟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刘老动情地对张爱华等人说:“新县是革命的老蔸蔸,是无数革命先烈战斗和牺牲的地方,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地方啊。”从此,张爱华牢记刘老的嘱托,坚定保护革命旧址的决心和信念,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文物保护之中。
怀着一份崇敬之情,笔者决定与张爱华一起上山了。亲身体验她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所处的环境和点滴。沿着蜿蜒的小路,我们出发了。穿过崎岖难行的山路,有的地方是一块块光滑的山石,人得手脚并用攀爬,才能过去。倘若脚下打滑,一不小心就摔倒滚了下去。很难想向,这是一个74岁的老人经常走的路。潘国章告诉我们,这些山路都是他和老伴一刀一刀砍出来的,若是不经常来,这些山路早被灌木杂草覆盖看不见了。走了近一小时的路程,笔者终于看见了晏春山烈士跳崖纪念碑。
张爱华说:“家里一直忙着新房子,有三五没上山,心里感到不踏实”。老伴潘国章不放心,紧紧跟在张爱华身后。”
张爱华对老伴潘国章说:“你回家吧,你腿疼。潘国章说:我陪着你一块上吧。”
今年74岁的张爱华,她是新县郭家河乡塆店村人,作为新县文物局聘请的业余革命文物保护员,自1964年工作开始算起,已整整50年了。
张爱华告诉记者:“这座山名叫小洼山,山上晏春山烈士跳崖纪念地、红军洞多处革命文物遗迹,是五十年主要看的文物,看看这些地方是否被山洪冲坏,是否风化倒塌了,这是她每个月例行要做的事情。”
记者跟同这位古稀老人张爱华正在缓慢走着,她要到山崖上的红色革命旧址——红军洞瞧一瞧;她要到山顶上的红色革命旧址——晏春山烈士跳崖纪念地看一看,她沉默一时对记者说:
“(晏春山烈士)是从这儿跳岸的,今年(距她牺牲)正好八十一年,要是在的话(她)一百二十一岁。”
记者面对晏春山烈士跳岸遗址,脑海里呈现出那一幕一幕热火战争场面,面对敌人,一个个伟大的英雄形象。
记者含泪问张爱华:“基本上山都是多长时间来一次。”
张爱华说:“我不一定。” 张爱华的老伴潘国章接过话题说:“她上山比较勤,有一次下雨把腿弄伤了,生气不让她搞了,心里还是有点心疼,我就劝她,这么大年纪了,又受伤了,她还是要搞还是要上山,我说我陪着你,算了。”
稍作休息之后,两位老人开始清理纪念牌周围近几天长出来的杂草,动作很轻柔,生怕打扰地下长年安息的忠魂,纪念牌经历了几十年风吹雨打,字迹也不清晰了。
记者问张爱华是否有过破坏文物的现场,老人笑一笑,没说什么,撵着老伴往山下走,稍作休息时候张爱华才和记者聊了起来:
张爱华说:“ 2009年温州的人到这里开山,开采红军洞下面进口处的石头,他们用炮炸,筑石眼,我不让他们放炮,他们要放炮我就扑到石眼上,后来走了。”
老人家告诉记者这番话不能让先烈听见,她们听见会含心的。这几年张爱华老人一直积极收集宴春山革命烈士的资料和故事,把它们汇集整理出来。她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让红色的精神代代相传。她还经常到郭家河乡八一希望小学,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一到学校,孩子们就高兴地围在她身边,听她给讲红军钻山洞、打游击的故事。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红色文化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