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长征的老红军走了。4月9日,上千扬州市民送别一位传奇的世纪老人——104岁的老红军刘应启。强渡大渡河、三过雪山草地,他是长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离休后写下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到各地作报告一千余场次,他是革命传统的“播种机”;走访贫困群众,资助失学儿童,百岁高龄的他仍然继续着他的“新长征”。扬州军分区干休所统计过,刘应启先后资助过200多名困难学生、群众,累计数额超过40万元。直到他去世,子女们才发现,正军职离休、每月收入上万元的他,却没有多少存款。(《新华日报》4月10日)
读了这则消息,方知让社会景仰的传奇老红军离开了人世,悲痛之时也让我想起当年拜访他的情形。那是2006年8月27日,当江苏省扬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老红军刘应启七十年长征的事迹经过媒体传播后,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曾经孤身重走长征路并单闯万里长城,刚刚又独行万里长江归来的我,专程赶赴扬州到扬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去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红军,聆听他讲述长征的故事和实践长征精神的事迹,更加坚定了像他那样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变,不失信念;坚持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变,不脱离群众;坚持高尚的品德不变,不失操守,一辈子做长征精神的宣传员和实践者。当时,刘老热情接待了我并跟我聊了许多话题,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精神矍铄,根本不象将近百岁的老人。临离开他家时,我把买好的一床被子赠给他,他坚决不收,我不得不转送给了门口的阿姨,刘老只收下我写的《一位现役军人的长征》一书和一面“百岁人生,不懈长征”锦旗。读着媒体的长篇报道,包括《扬州日报》昨天刊出的两个版文章,让人们为一位老红军的一生而感动感怀。刘应启走了,但他的精神境界无以言表,是写也写不完的,读也读不完的,树立了一座永远值得人们敬仰的丰碑。
革命理想高于天,万里长征永向前,路漫漫兮勇求索,伟大精神代代传。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4月7日,我到南通踏访上海长江大桥(隧道)、崇启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如皋长江大桥,并在《江海晚报》上得悉如皋建成红十四军纪念馆,于是专程前往参观学习。该馆特别有一座青少年红军历史教育馆,是一部很全面的党史教育馆,做得非常精致经典,看得人热血沸腾。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就是长江长城长征精神的集成,挑战极限、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当前我们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发扬老红军的精神,需要我们弘扬前辈的优良传统,去征服一个个困难,实现一个个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史和奋斗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能够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为人民服务不能靠当老板做官僚,更不是做买卖,不能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当裁判做绅士,而应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中间,置身于社会生活中,植根于人民,却能从自己的言行中看出一个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宝贵财富,他们退休不褪色,晚年继续奉献光和热。在我们的人生中有许多这样的榜样。象伤残老八路艾奇晚年传播真理火种最后倒在了讲台上,象老干部何学道学雷锋当志愿者为北京的公交站台义务值勤倒在了站台上。他们人走了,长征精神照人间。还有许多老革命仍在奉献中,象京城雷锋孙茂芳获得当代雷锋称号,希望将军赵渭忠培育着孩子们的新希望,雷锋将军刘德全、雷锋战友乔安山、赵明才,著名作家高玉宝虽然年事已高,仍坚持宣传精神实践雷锋精神。
如皋市红军历史教育馆是完全的党史军史精品馆。练红宁摄于2014年4月7日。
江苏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练红宁摄于2014年4月7日。
江苏如皋红十四军纪念馆。练红宁摄于2014年4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