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福建连城2014年3月21日电(邹善水)在原中央苏区福建省连城县的红土地上,有一位白发老人,被人们尊称为农业科普“老黄牛”。在许多农村的田野里,常留下他的脚印;在许多革命基点村,经常有他的身影;在没有围墙的课堂上,常响起他讲授农业科普知识的声音。他,就是连城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连城县农业局植保站原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罗克昌。
罗克昌1938年出生在福建省连城县莒溪镇一个农民家庭,1962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植保专业。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农业第一线摸爬滚打,一干就是42年,始终都在为农作物“看病治病”。上世纪六十年代,农田盛行“三光”(即田埂铲光、田坎烧光、害虫灭光),目的是消灭农作物病虫害,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他在病虫害测报工作中,意外发现一个现象:农户自留地田埂豆中夏收夏种期间稻红瓢虫、蚁形隐翅虫及各种蜘蛛等多种天敌昆虫隐藏在豆株里。于是他改变了种养方式。三年的实验结果表明:此举不但增加田埂豆收益,也使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稻谷增产5%以上。于是他写出了《田埂植被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地位》论文,获得福建省农业厅、省植保学会、省昆虫学会的赞扬与肯定。从工作至退休前,他前先后根据自己的农业知识帮助农民兄弟解决众多问题,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近三十篇论文。
连城红心地瓜干是福建省八大土特产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农民有些地瓜(甘薯)却发生了一种群众叫做“苦丝病”或“苦变病”的病害。病害重的薯块, 薯皮颜色较暗,病害轻的与正常薯无多大区别,用刀切开薯块,可见部分薯肉呈黑褐色,变色部分有些靠近薯表皮,有些在薯块中部,有些薯肉有臭味和苦味,患此病的甘薯不仅不能加工成地瓜干,而且人、畜都不能食,每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罗克昌将研究苦丝病的防治列为专门的研究课题,跑遍全县地瓜主产乡镇的田头,细致调查分析,进行反复试验。通过分析甘薯苦丝病田间症状以及病原分离和流行因子试验,表明甘薯苦丝病是属甘薯黑斑病菌侵染与土壤缺硼所致复合症状,其发生流行与耕作制度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品种,土壤质地,肥料种类供水丰缺密切相关;7-3品种最感病,病薯率为59.5%,岩高粉,岩齿红抗性最好,病薯率小于2%;含硼量较高的紫色土病薯率明显比含硼量相对较低的沙壤土,壤土发病轻,施农家粪肥,菜籽饼肥比纯施化肥发病轻;灌溉条件好的比灌溉条件差发病轻。
经过摸索,发现利用补硼、补增产菌+40%的多菌灵+酸醋,在地瓜生长期前的25—30天喷上这些药物,可以防止苦丝病的发生。于是,老罗白天钻田头做示范,晚上伏案头编写《地瓜(甘薯)“苦丝病”防治技术》等科普材料,举办科普讲座或培训班,广为宣传推广普及,使连城县的地瓜(甘薯)“苦丝病”得到有效控制,去年全县红心地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1万亩,从事地瓜种植、地瓜干加工、销售的从业人口达13万人,发展规模地瓜干生产企业32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成为闽西龙岩最多农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和市级龙头企业的县份。连城红心地瓜干产品也已形成红薯、紫薯两个系列,蜜饯、香酥、重组三大类型60多个品种,产品内销全国31个省(市、区),外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地瓜干销售量占全国地瓜干消费量的70%以上,年创产值超10亿元,形成‘三万农户种地瓜,百家企业搞加工,五千农民抓销售,十亿产值富半县’的产业新格局。2012年品牌价值达29.87亿元。2013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地瓜)标准化生产基”。福建省“连城县红心地瓜干产业的迅猛发展,老罗等科普工作者努力攻克苦丝病的成功实践功不可没”。
2003年6月,罗克昌正式退休。因农技知识渊博,先后两届被推选为县老科协副会长和县老促会副会长。2008年,老罗与县科协人员指导“全国科普带头人”福坑村果蔬种植户罗满珍,引进雪莲果进行试验。农户按农技方案管理,当年示范片5亩雪莲果获得亩产值万余元的经济效益。此举一下子带动了附近农户种植特色农作物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