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早期革命活动中,有一位共产党人,积极投身党的工作,参加了一系列全国和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为西北尤其是甘肃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了不懈斗争。由于资料和他去世较早的原因,其事迹鲜为人知,但丝毫都不会掩盖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他就是张亚衡烈士。
张亚衡,1895年出生于甘肃省榆中县历史文化古镇金崖镇,在兄弟中排行第四,由于父亲的重视,使他从小接受了较好的教育。从1913年开始,他就与甘肃省最早的共产党员、甘肃党组织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张一悟同志结识,有过几次亲密的合作。1913年8月,他与张一悟一同考入甘肃省立第一中学(今兰州一中);1918年秋,他们又一同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并与早先考入北京大学的榆中籍学生丁益三同住,后被同学们称为“榆中三杰”。1919年,正是中国大地风起云涌之时,他和张一悟等在京甘肃籍学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1919年5月4日下午,他们随学生游行队伍,到曹汝霖的赵家楼住所,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火烧了赵家楼,得到社会各界关注与支持,引发了“五四运动”,随后,他们以“甘肃”代表的身份到段祺瑞官邸上交“请愿书”,要求北洋政府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 在整个“五四”运动中,他们和其他先进青年一道积极参与这次爱国运动,成为中国先进青年的代表。
五四期间,他还阅读了大量书刊,结识了李大钊,受到了很大启迪,在五四运动后,他还参加了在京甘肃籍学生主办的进步青年团体—新陇社。五四运动以后,经李大钊介绍,又与张一悟南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又结识了当时武汉学生运动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的恽代英,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2年4月毕业后,同张一悟返回甘肃,先后在凉州(武威)中学、青海湟川中学和兰州师范学校任教.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协助张一悟在武威召开了孙中山先生追悼会;他还积极支持拉卜楞寺藏民代表为反对军阀迫害来兰求援的活动,支持藏民文化促进会的工作。在1925年12月中共甘肃省特别支部成立后,他又协助书记张一悟积极开展工作,创办了民众夜校和甘肃政治工作人员训练所,积极团结在甘肃的国民党左派人士,与以田昆山为首的国民党右派进行了斗争,取得了胜利。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形势,他和张一悟离开兰州,到驻扎在陕西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十七路军第三师从事兵运工作,公开身份为师部参谋,和张一悟参加了由当时的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他离开华县到北平,改名张驭中。1929年,他在北平又见到了老战友张一悟,被张一悟介绍到北平西城冯玉祥的第二教导团从事兵运工作,同榆中籍战友陈成义、陆长林居住在北平吴公祠(甘肃会馆)内。后随冯部组成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失败后,返回北平,同陈成义仍居住在吴公祠,因叛徒出卖,1934年10月被反动当局以“危害民国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半,1936年被释放。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他不幸患上了严重的气管炎和肺气肿,后又患急性中毒性痢疾。抗日战争中,张亚衡在陕西铜川师范学校、华阴县云台中学任教,不幸于1942年冬去世。安葬于华山脚下。
张亚衡同志是甘肃早期党组织的参加者和组织者,几乎见证了早期陇原大地所有的革命活动,积极参加了很多重要的革命斗争,他和战友们筚路蓝缕,矢志不渝,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青史不忘,人民将永远缅怀他的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