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国家公祭日特写:以国之格,以民之心
2014-12-14 21:05: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朱晓颖、杨颜慈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12月13日,凄厉低沉的警报从首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的主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响起。随即,南京全市各个警报器一起响起,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都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也停下了脚步,全城默哀1分钟。盛捷 摄

    12月13日,晴。

    十点零一分,凄冽警报撕裂天空般,在南京城六千平方公里上空盘旋。

    江面、陆地,全数轮船、汽车鸣笛。所有红灯亮起。行人在街头停驻。时空,似乎凝固了。

    悲情古城南京,在77年前的今天,血雨腥风横扫、旷古人间地狱的黑白镜头,如影片倒带般翻江倒海,涌上每个人心头,人们脸上的泪水与悲恸汇入时间的洪流,被定格、铭记。

    在历史面前,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人们以不同的契入方式,扮演角色,完成命运,汇成历史。

    如何对待过去,决定着如何走向未来。公祭,以国之格,以民之心。

    在今天,在这一刻,祭悼你,同胞!安息吧,魂灵!

    “家祭无忘告乃翁”

    81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同其他风烛残年的幸存者们一起,站在南京和平集会大广场上。

    “妈妈!这是公祭日,你高兴吧!我现在很好,过上了小康的生活。”矮小清瘦的老人写下一折家书,望天堂里的母亲能够“亲启揭封”。

    77年前,他的母亲余赵氏被侵华日军残杀,家中几个孩童躲进美国大使馆,逃过一劫。

    老爷爷守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做了十年义工,为来者讲解亲历。这里有刻入“哭墙”的母亲名字,有他的手印,“我会一直守在这里。”

    拨通电话,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军易安华之子、今年78岁的易豪雄声音颤抖:“父亲的在天之灵,得到告慰”。

    周六的早上,他召集家人,围坐在江西南昌的家中,观看公祭活动电视直播。

    父亲牺牲时,易豪雄还是襁褓中八个月大的婴童,生父的模样,只能从母亲描述、老照片中弥补。

    今年,中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抗日英烈名单中,出现了父亲的名字,这让全家人欢悦欣慰。

    “记住今天!现在我们强大了,谁也不怕!”老人语调激动。

    “人间正道是沧桑”

    言道历史总是滔滔不绝的朱成山,这一刻,却陷入沉默。

    1992年起担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的朱成山,1994年带着战后第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赴日,在广岛亲见日本首相参加的高规格、大规模公祭活动,受到启发,回国后,力推并实现1994年在南京第一次举行的地方级祭悼仪式。

    仪式简朴,意义重大,持续整整二十年。

    “第21次是国家公祭”,回顾过往,他仿佛回到当馆长最初起点:“为历史呐喊,为遗属代言,为死难者守灵,这是一份责任与重托”。

    搞了大半辈子史学研究、头发全白的张宪文,此时称希望人们多读书,“市民可花一天的时间,静下心来,了解这段历史。公祭读本,有时间翻翻。”

    81岁的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张宪文,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元老”级先驱,书卷档案中深耕寻证超半个世纪。

    为力求公正、客观,常称自己是“冷血动物”的老人,与团队十年间跑了八个国家,主持编写72卷、4000万字《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完成了世上南京大屠杀题材最翔实的史料集。

    措辞严谨的老人,一如理性、平和的慢性语速:“这一天,不要漠视,不要仇恨。知道了历史本貌,一切谣言将不攻自破。”

    “倾其一生不吝捐”

    沈阳市民张广胜、美籍华人鲁照宁赶到南京,未曾谋面的二人久闻对方大名,他们重重拍肩,互称“兄弟”。

    为纪念此日,连他们的方式都不约而同:捐。

    这次,张广胜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收集来的“慰安妇”使用过的化妆品瓶子等16件证物。鲁照宁先生则从美国带来自己搜集的侵华日军酒杯等73件文物史料。

    张广胜已先后6次为南京征集文物史料3200余件。他倾尽家财,20多年来搜集3万多件抗战文物,把自家变成了抗战馆,放不下了,就寄存在母亲家、哥哥家。

    我快50岁的人了,有生之年,望这些无言的证据,能多与公众见面”,张广胜的一席话,得到鲁照宁共鸣。

    祖籍南京的鲁照宁,30年前移居美国。他所有业余的生活,是趴在电脑前,登陆海外拍卖网站变换搜索战争关键词,竞拍购买实物。

    他坦言,供职于纽约电力煤气公司,自己并不阔绰,搜集证物难度很大,他花费很多积蓄、精力来做这些事,是为揭露日本在南京犯下的反人类罪行。

    “风雨兼程为求真”

    “我正在河北进行田野调查。因为是自费,加上幸存者一个个逝世,不敢耽误时间,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退伍军人、摄影师李晓方说。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与习近平一起为公祭鼎揭幕的两位代表
·下一篇:10位幸存者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国家公祭日:南京闹市区静默致哀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各地开展主题纪念活动
·国家公祭日特写:长铭民族痛史 萦怀复兴梦想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国家公祭日 妈妈没等到 我等到了
·国家公祭日征稿 收获楹联诗词近3万
·吉林省各地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
·陈景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兴我中华——写在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之际
·特稿: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兴我中华——写在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之际
·国家公祭日在即 南京大屠杀记录传播密度前所未有
·特稿:首个烈士公祭日 连云港市各界隆重举行烈士公祭活动(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中国首次以国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者
山东公布多组惨案资料 用历史档案揭露日军暴行
中国学者20余次去日本取证挖掘731部队真相
公祭仪式上的特殊群体
黑龙江公布两份特别移送档案让731部队罪行再添铁证
国家公祭日:南京闹市区静默致哀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各地开展主题纪念活动
国家公祭是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第三次固化
一名记者十年“抢救”南京大屠杀口述历史
不可遗忘——访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日军大屠杀遗址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