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郭苏河西岸的一个小山村。现隶属河北省平山县苏家庄乡,1940年至1943年,北岳区党委进驻水峪村。领导机关住赵吉东家。北岳区党委,是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下的工作机关。是当时晋察冀边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
北岳区党委书记刘澜涛,组织部部长李葆华,宣传部部长胡锡奎,社会部部长林铁,民运部部长马辉之。
北岳区党委辖五个地委——
一地委辖易县、涞源、满城、定兴、徐水等县。
二地委辖五台、盂县、寿阳、定襄、忻县等县。
三地委辖阜平、曲阳、完县、定县、望都等县。
四地委辖平山、灵寿、行唐、正定、获鹿、井陉、平定等县。
五地委辖繁峙、灵丘、广灵、阳高、大同、山阴、怀仁等县。
1940年,北岳区党委领导了全区的宪政运动。成立县参议会。进行民主选举,只要不是汉奸特务,年满18岁的公民,人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县建立起由共产党、民主人士、无党派人士“三三制”组成的县级民主政权。还选举了6名晋察冀边区参议员:彭真,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齐一丁,晋察冀边区青救会主任;王昭,北岳区四地委书记;贾一波,平山县委书记;姜占春,共产党员;齐学韶,开明绅士。同时,北岳区党委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健全了县、区、村各级党的组织。组织开展了整党学习,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生活自救,共度生活难关。发动群众,打击不法地主,开展减租减息。农民负担减轻了,激发了根据地人民的爱国热情,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抬担架、救伤员、送粮草、运弹药、破公路、拔铁路。妇女们推米、磨面、做饭、烧水、做军鞋、做军装,出现了全民抗战的新局面。
1942年,根据中央精神和形势需要,北岳区党委改组成北岳区党政军统一的领导机关。将工、农、青、妇、文组成统一的领导机构:“北岳区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北岳区抗联”。军队政治委员和地方党委领导一肩挑。军政结合,有利于团结抗战。
1941年和1943年,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两次秋季“大扫荡”,北岳区党委领导全区800多万人民,积极开展“反扫荡”斗争。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广泛开展游击战,尽管日本鬼子疯狂实行“三光”政策,各地区的党组织不仅没有被摧垮,而且越战越强,越战越有力量。
北岳区党委在水峪村工作期间,由于在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中成绩突出,被毛主席评价:“北岳区,是全晋察冀边区党组织工作最活跃,成绩最突出,贡献最多、最大的地区”。
(资料整理于《平山新闻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