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率部进驻平山县瓦口川一带,司令部设在寨北村,聂司令员住在霍廷龄家。
寨北,河北省平山县一小山村。据《平山县志》记载:村南山峰陡险,元代,山寨曾屯兵,扼守要道。因村居北,故名寨北。
随同聂司令员来的有副司令员萧克,参谋长唐延杰和四分区司令员熊伯涛,二分区司令员陈再道。冀中分区司令员吕正操也时有小住。
当时,日寇的铁蹄已踏遍大半个中国,人民在朝不保夕的痛苦中惶惶不可终日。聂司令员在寨北领导边区军民奋起开展武装斗争。军区、军分区扩编正规部队,各县扩建县大队,各区扩建区中队,村村建立民兵游击组织。号召民众:“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粮出粮”。全民动员,全民参战。广泛开展游击战,持久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要求各武装组织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住我忧,敌疲我打”的毛主席游击战术。消耗敌人,拖垮敌人,打击敌人,战胜敌人。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5日,聂司令员先后在寨北、古月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组织指挥晋察冀部队积极参战,主动出击。组织指挥民兵配合作战。破公路,拔铁路,埋地雷,割电线。组织指挥民工拥军之前。抬担架,救伤员,送弹药,送粮草。光是平山县就建立10个兵站,动用民工6万人,动用粮食360多万斤。在聂司令员组织指挥下,晋察冀部队和人民,为“百团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日寇加强了对根据地的进攻,开始在根据地边缘修建堡垒,封锁沟。对根据地实行“蚕食”政策,抗日战争进入更加艰苦的阶段。9月中旬,聂司令员在寨北主持召开了晋察冀党政军干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斗争的形势。针对敌人在兵力分配部署上前紧后松,前强后弱的特点。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必须把游击战争开展到“敌后之敌后”去,在敌占区建立多个小快根据地,以阻击敌人继续“蚕食”根据地,并把分割区域和封锁沟外的地区争取变为根据地。寨北会议之后,根据聂司令员:“到敌后之敌后”的指示,各部队抽出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兵力,向敌后挺进。在短短的半年时间,晋察冀边区就出现了“敌进我进,敌退我进”的新局面。敌人的“蚕食”妄想被打破。北岳区共恢复和开辟了160多个村庄。冀中的工作也由过去隐蔽进行转为主动进攻。恢复了被破坏的党、青、妇组织,扩大了根据地。小部队和党政军干部已能在三分之二的地区活动。
1942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日寇推行“三光”政策,再加上罕见的大旱,粮食非常缺乏。军民吃树叶,吃野菜,引发疾病流行。缺医少药,无钱治疗,边区军民生活十分困难。聂司令员适时发出训令:“军民不分,一齐行动,开展“节约自救”运动,开展“生产增收”运动。先从司令部机关人员和警卫部队做起,每人每天节约1两小米,马匹每天节约2两黑豆,每人种植5课蔬菜,5棵庄稼。轰轰烈烈的“节约自救”运动和“生产增收”运动开展了起来。寨北村专门为司令部机关和警卫部队划出了菜地。司令部机关的同志们在路边,河边,见缝插针,抬土垫地,种了粮食作物,油料和蔬菜。警卫部队的战士们在山坡,山沟,大片开荒,小块整理,种上了谷子、玉米、高粱、花生、芝麻、大麻子和白菜、萝卜、南瓜等蔬菜。后勤机关和部队食堂办起了养猪场,养鸡场,还养了奶羊。聂司令员指示:把节约下来的肉、蛋、奶送给寨北村的老弱病残人员吃,送给坐月子的妇女、孩子吃。就这样,军民同甘共苦,不仅度过了“粮荒”难关,还支援前线,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胜仗。
1941年和1943年,日军出动重兵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两次秋季“大扫荡“,聂司令员在寨北领导全边区的军民进行了反“扫荡”斗争。各个部队化整为零,集散结合,灵活机动,扑捉战机,打运动战、打歼灭战、打突击战,打连续战,打大战,打小仗,一有机会,一有目标就打。各县、各区、各村采取各种战术骚忧,打击鬼子。发动群众,帮助群众,坚壁清野。村村都有“消息树”。敌人来了,群众就转移藏了起来,敌人走了,群众就回来过日子。由于战争残酷,日寇惨无人道,1941年、1943年两次“大扫荡”,给晋察冀边区根据地造成了重大损失。也正是从1939年到1943年,晋察冀军区在平山周围和鬼子交锋1000多次。打死、打伤鬼子、伪军、汉奸16000多人。缴获鬼子各种武器10000多件。用生命和鲜血巩固和发展了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毛主席、朱总司令获悉后赞扬说:“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抗战的堡垒,是全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之信心与模范的榜样。给全世界先进人士以正确的启示,在国际面前宣告,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