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风流---三苏园
郏县三苏园景区由此进入。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昭示了后人对三苏的崇高评价
三苏园景区门票30元人
广庆寺
苏轼中年布衣像.塑像高4.2米,像座高3.5米,手持书卷,表现出敢于进谏,为国为民的豪迈气概,面向西南象征他遥望、思念家乡
金娃迎宾道.苏轼中年布衣像前坡上建有25级青石台阶,阶下是甬道,站在甬道离台阶十几米的地方,只要你一拍手或跺脚,台阶上就会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铜音“蛙”鸣声(回音)
三苏祠
东坡碑林。毛泽东手书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三苏坟
苏坟院。“苏坟夜雨”是郏县八景之首。坟院柏树“长不直”,树干均向西南方(家乡四川眉山县)倾斜,被人们称为“思乡柏”,柏树数量“数不准”,源于周围百姓对三苏坟的崇敬,甚至把三苏说成了神,就连这坟院的柏树也没有人能数个准确数目来
东坡湖。湖面和近滩占地66亩,正好是东坡先生的阳寿66岁。湖内小岛总面积约1102平方米,小岛到堤岸距离为6.25米,这与东坡先生葬郏的时间(1102年6月25日)相吻合,以示纪念
三苏纪念馆门前的三苏雕像。馆门牌匾是苏步青题字,馆内有三苏园浮雕
中红网河南郑州2013年9月25日电(温新建)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三苏园景区位于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的小峨眉山东麓,即郏县城西北23公里。此地宋代时属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这里安葬着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两兄弟的遗骨及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的衣冠。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有“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美称,其中尤以苏轼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留下许多传世之作。
1963年,三苏园被省政府定为第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又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省旅游局定为省级旅游景区(点),三苏园现为国家4A级景区。2002年第十四次全国苏轼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苏轼葬郏900周年大会在这里举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苏学专家云集三苏园,盛况空前。
三苏的埋葬共分为三个阶段,1101年苏轼卒于江苏常州,第二年即崇宁元年(1102年),闰六月,由常州移至河南郏县,苏轼葬此十年后的1112年,其弟苏辙卒于颖昌(今许昌),并葬于此处,称“二苏坟”。一直到元至正12年(公元1350年〈庚寅〉)冬,郏县尹杨允拜谒苏坟,见只有“二苏”,便说:“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盖末始相远”。遂将苏洵衣冠葬于两公冢之间,始称“三苏坟”。
三苏园是由广庆寺、三苏祠、三苏坟、三苏纪念馆、东坡碑林、东坡中年布衣塑像、东坡湖和苏仲南夫妇墓及梁氏墓等景点组成,总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
中州名刹——广庆寺:“广庆寺”由宋仁宗敕修,宋高宗赐名,所以,历来被佛门弟子和崇拜三苏者所推崇。广庆寺一来其建筑结构与众不同,它汇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建筑特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广庆寺是由“南天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组成。
“广庆寺”匾是当代全国书协副主席李铎所书,对联“大江东去思居士,花雨西来念法师”是由全国书协办公室主任于曙光书写。走进南天门,是满眼碧绿的翠竹,在翠竹掩映下的天王殿为清代建筑,竹子一般喜阴生长在南方,而在苏坟这个十年九旱,打井都不出水的地方,竹子长势这么好,这就是人们所谓的人杰地灵吧,苏东坡生前酷爱竹子,他曾写诗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子也代表了苏东坡高风亮节的品格。
三苏祠堂:三苏祠堂是元至正12年(公元1350年)郏县尹杨允拜祭二苏时所首创。三苏祠堂内的三苏塑像也是元代所塑,栩栩如生,距今已有655年的历史,是目前全国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三苏泥彩塑像。三苏生前仕途坎坷,荣辱无定。苏轼父子早已作古,无法与世人交流,但他们却受到人们的瞻拜和景仰。在历史长河中难免不临劫难。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这里面是苏坟村学校,学校的领导及师生认为三苏是历史上的真人,不是神,三苏元代的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毁掉可惜。于是就用土坯将暖阁垒住,又贴了一张毛主席彩色巨幅画像,保住了三苏塑像免遭破坏。2002年,中国古建专家罗哲文一行来此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东坡湖:位于广庆寺前甬道东侧,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50—300米不等,东坡湖总占地200余亩。东坡湖的湖面和近滩占地66亩,正好是东坡先生的阳寿66岁。湖内小岛总面积约1102平方米,小岛到堤岸距离为6.25米,这与东坡先生葬郏的时间(1102年6月25日)相吻合,以示纪念。
东坡碑林:是为了纪念东坡先生病逝九百周年,1997年下半年着手筹划、兴建,经约稿、成书、雕刻、建廊、镶嵌等项工作,于2000年底一期工程竣工。东坡碑林东坡碑林是继湖北黄岗之后在东坡纪念地兴建的一座有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以苏东坡著名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碑林内汇集了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等我国当代近二百位著名书法家书录的东坡先生著名诗文一百三十六篇。
苏轼中年布衣像:是1986年为迎接全国第四次苏轼学术研讨会在郏县的召开而建,塑像高4.2米,像座高3.5米,磨光青石砌成,工艺细腻,形态逼真,手持书卷,表现出敢于进谏,为国为民的豪迈气概,面向西南象征他遥望、思念家乡。在苏轼雕像前坡上建了25级青石台阶,阶下的甬道上有一奇特自然景观,人们拍手叫绝。站在甬道离台阶十几米的地方,只要你一拍手或跺脚,台阶上就会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铜音“蛙”鸣声(回音),故称“金娃迎宾道”。游人留诗曰:“游人拜苏翁,东坡又显灵,躬身来击掌,道上金蛙鸣,挥笔留诗句,音韵尽笑声。”
三苏坟院:三座坟冢由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东北第一墓为苏轼墓,中间为苏洵衣冠冢,西南为苏辙墓。陵园内遍植柏树,参天蔽日,树干均向西南方倾斜,传说是三苏品德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其家乡四川眉山县,几百年来被人们称为“思乡柏”。据导游介绍,苏老泉供桌上的香炉石被视为“摸福石”,当地一首顺口溜这样说:“站立祭坛闭双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谁能摸住香炉石,万事如意尽是福。”据说古代一些学子上京赶考路过此地,总要来此摸一摸,沾点儿三苏的灵气。
郏县八景:郏县八景之首就是“苏坟夜雨”,此景就在苏坟院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柏树林中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清代(顺治年间)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但此情此景竟使他感到十分意外,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月明如昼,断言此乃苏坟奇观,遂写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之谓“苏坟夜雨”。
苏东坡葬郏的原因有多种:
一,苏东坡家居四川眉山县,当时,宋朝京都在开封,郏县是四川到开封去的必经之地,东坡一生从这里路过多次(苏轼生前也曾被贬到汝州做团练副使),四川有峨嵋山,这里有道教圣地“中顶莲花山”,四川省有青江和岷江,这里有汝河(古时称为汝阳江),他认为这里山水多与家乡相似,就选定这里为他的归宿。
二、他的亲属当时已都不在四川。
三、当时朝中高官死后坟墓均在京畿之地,就是死后也要效忠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