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3年8月27日电(江山、焦玉华)
人物简介:君艺豪,中国雕塑艺术家,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先行者,集佛学艺术等多领域文化的收藏家。矢志弘扬和实践民族传统文化,一直致力于文化思想、艺术创意、书法艺术创新实践,热爱教育事业,热衷教育公益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创意作品和城市主题雕塑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2000年,在北京设立中国校园文化创意研发基地;2004年,在北京设立佛学艺术中心;2011年,著述《佛宝禅心》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当中华象征、国家标志性主题雕塑“华颂”在北京问世之际,也许有人会问君艺豪:“是什么激发你产生如此创意?”“为什么要这样诠释‘华’字?”对此,“华颂”作者、雕塑艺术家君艺豪先生如是回答笔者:“这是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寻根的结果,也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信仰使然。”
“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民族,最讲究敬天尊祖,而且历史非常地悠久”
“有的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持这种论调的人,如果不是恶毒攻击,至少也是一种无知或偏见的体现。”君艺豪首先从中国信仰开始谈起,“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而且历史非常地悠久。中国人共同的信仰可以归结到‘敬天尊祖’上,‘敬天’就是对大自然的膜拜,‘尊祖’就是人神合一,对先人慎终追远,于是民德自然也就归厚了。诗经上的商颂、周颂等,都是当时国家级的祭祀礼仪中留存下来的史料文字。”
寻根问祖,祭祀先人是很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也是人之本性,而中华民族尤甚。中国人自古以来,最讲究尊崇祖宗,修续家谱和族谱的,这对过去的中国人来说,这是家族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现实生活中,人的能力与命运是不尽相同的,可一上升到宗亲血缘上,可能存在着血脉相传、同宗同祖的民族、宗亲认同感。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祭祀先人的方式,教育后人不忘根本,时刻体念祖先、先辈创业之不易,当属国家归属、民族认同之最高教化。告慰先人,承前启后,恰恰又是子孙后人的责任和使命,基于此当勤俭守业,并努力把先人创造的基业发扬光大,为祖宗争光,为身后再树榜样,于是一个国家民族便进入到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和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于今,中国的祠堂文化渐已消失,当实为可惜。在古代,祠堂所承载的功能很多,上不忘列祖列宗,下教育晚辈当属主要功用。于平时可举办祠堂酒会,让同宗族人聚于一堂,增加宗亲情谊,彼此交流相互助援,以期共同改变命运,共同为光宗耀祖出力。这就犹如当今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一样,以期达到不忘苦难与辉煌,从而达到激励后人奋进的目的。
祭祀先人,其实传递的是一种宗亲认同、归属教育。上有所施,下有所效。于自然而然中传承忠孝文化,必然使“上当尊老、下当爱幼”形成潜意识。中国人的清明节、中元节、寒食节,都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敬畏文化。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节日,其实是中国人的文化信仰所在,以及对当下不可认知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膜拜。
“灿烂的民族文化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华夏古国五千年延绵无断,文明成果早已福荫全球。可近代却出现了百年文化沉寂,这着实让国人痛惜和深思。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极度开化的文明曾经遭遇了野蛮的侵掠和创痛,也经历过对东方文化的自我否定与对西方民主和科学的热忱追捧。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华民族始终都是一个善于自醒、开放、探索和吸纳人类文明成果的民族,不然就不会有一个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和56个民族高度融合的大家庭,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已经是一个被证实了的奇迹。
以史为鉴,得失自知;展望未来,莫失良机。考察中国近代以来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究其本源在于固有文化理念落后于时代。但凡民族的,便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一个民族失去了自我发展之“道”,加之少数人对西方文化盲目的崇拜与迷恋,遂尽失民族精神之根本。
针对当代一些国人无自信、不自重,视自己悠久的文化传统为落后,甚至轻蔑和排斥自己的文化,皆是其不自知而导致信仰、信念迷失最根本之原因。试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不能很好地继承过去,那又如何能够面向未来?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历史文化没落了,自我迷失和迷茫又不自知,国家民族的出路在哪里?
君艺豪认为,有三个成语最能说明当下存在的问题和症结,一个是推陈出新,一个是继往开来,一个是历久弥新。这三个成语告诉国人,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创意、创新不是思维奔臆,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有扎实的博识多闻与精通专深。试想一个人把老祖宗的好东西都丢了,一味地去肤浅地学习外来文化和模仿,那又能如何超越自我和他人?不能很好地承古,如何创造性地纳新?没有广见博识地空想和臆造仅仅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幻觉而已,这是绝对出不了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伟大作品的。学习科学,就要学习最新的,因为我们须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学习文学,就要学最古的,因为已经承受住了时代的筛选和检验;学习经典,我认为则是最摩登的,因为经典是文化、艺术的高度凝结,我们中华文化的优势是西方很多所谓的文明无法比拟的,但愿这不是个人的一己之见。
“中国文化在上古时期有着浪漫的神话传说,也在咬文嚼字中见工夫”
君艺豪认为,“华”字溯本求源不仅代表“花”字,而且还有着一段浪漫而美丽的神话传说。人们对女娲和伏羲可谓众所周知,可其母亲华胥氏即鲜为知晓。
相传,华胥氏是华夏之根。华胥氏是我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的女首领,为女娲和伏羲的母亲。华胥氏是风兖部落的女首领,被称为华胥氏。华胥氏年轻有为,与族叔风偌率族人逐水草而居,过着浪漫的游牧生活。相传华胥氏在一次外出中,在雷泽湖边(今山东鄄城)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脚踩了一下,因感应而受孕,并因之怀胎十二年之久,生下的孩童就是伏羲。在《春秋世谱》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山海经•内东经•郭注》载:“华胥履大迹生伏羲”。
华胥氏生下伏羲和女娲,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开卷写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氏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正是由于华胥氏生养了伏羲、女娲。再由伏羲女娲结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华民族。
华胥制嫁娶之礼,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的状态;造网罟教渔猎,发明了渔网捕猎,成为畜牧文化的源头;作书契以带绳结,有了简单文字。学者顾实先生在《华夏考源》中说: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华胥就是华夏,华胥文化和我们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关系极其密切。
有关华胥的传说流传很多,最著名的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伏羲画卦、伏羲女娲兄妹结婚延续人类和黄帝梦游华胥国等。在黄帝梦游华胥国的传说中,反映了许多关于母系氏族时代,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情况。《列子》中说,黄帝梦游华胥国,华胥之人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好。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所利害,表明在母系氏族原始共产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部落成员间人人平等,没有私人占有的嗜好等一些情况,传说黄帝在吸收了华胥国的一些治国经验后,经过二十八年的治理,达到了天下大治。
华胥氏族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文字初具雏形,语言以“华”音为基,“华”代表一起美丽(繁盛)的事物,古作“光华”解,燧人氏崇拜太阳与火,因为称“华”,如火华,由于花果瓜菜有艳丽的“光华”,故又以华称瓜果,如树华,甲骨文的“华”字,就是一株挂着果实的花树。后因避免“光华”和“花华”混淆,才创造了“花”字。因此,华胥氏时代前期,可能是太阳、雷电与火等光华崇拜(自然灵崇拜),后期则是花华崇拜(植物灵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