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3年8月20日电(邓小燕)八十年代,曾经有一部纪实传记文学——《红军留下的儿子》,轰动一时。
其中批露了一段史实,红军长征前夕,一个女红军把两个刚出生的孩子送到了江西会昌的老乡家,苏区阿妈甘甜乳汁的哺育养长大了两个红军的儿郎.而孩子的母亲----两个女红军范乐春和黄秀香却永远长眠在这块红土地上。
15年后,全国解放了,为了那段难以忘却的记忆,两个孩子被接回了父母的身边,先是错送了人家,后又换了回来,其间的曲折经历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们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随着共和国车轮的滚滚向前,祖国日渐繁荣,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两个红军留下的孩子都已步入老年.其中的一个是我的哥哥,父亲给取名邓瑞生,意思是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出生地----红都瑞金,那块浸染着无数烈士热血的土地,不能忘记养育他成长的江西阿妈!
岁月无情,在8月17日的凌晨,我哥哥走完了他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他出生在我们党最艰难困苦之际,然而在祖国走向繁荣昌盛之日,他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哥哥是红军的儿子,父亲曾经位居党的高级领导。可他却是极其平凡的人,大学毕后,他做过教师,下过农村,当过工人。他在湘潭电机厂做x射线探伤检测的工程师, 70年代,对射线的防护条件极差,可是哥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摄入x线给他的身体带来很大伤害,影响了造血功能,可他无怨无悔。
退休后的哥哥还热衷于参加公益活动,他回江西老区,为阿妈养老送终,关心养母一家的生活。他有文化,经常帮助母亲她们写返乡见闻,调查报告,那份著名的送给胡耀邦总书记并得到批示的苏皖老区调查报告,都是出自哥哥之笔,随之而来大力度的扶贫支乡,使老区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可执笔者的生活却并不富裕,工厂的经济效应不好,他每月的退休工资仅数百元,穿着旧衣衫,吃着清淡的粗米素菜。在外人看来,就是个普通甚至有几分寒酸的小老头,绝不可能有人会想到他曾经居住在中南海的红墙之内,是国务院副总理的后代。但我的哥哥就这样淡然的过着自己的每一天,他乐观,大度,他笑对人生,他为人热情。三年前给他把工资提高到千元以上,哥哥很高兴,对我们讲他的工资提高了很多,还自己出钱给我们买些糖果。其实,他的工资水平,比北京城里的低保收入还低,很多人为此抱不平,可哥哥总是一笑而过。
哥哥小时候吃过很多苦,上山砍柴挑担子磨出的厚茧,到老年时还能看到。生下来没吃过妈妈的一口奶,壮烈牺牲的生母都不知道葬于何方。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我们的父辈抛家舍业,舍弃了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舍弃了自己的子女,许多留在苏区的孩子都成为父辈心中不可触动的伤痕。哥哥的一生经历正是这种付出的最好见证,那个艰难困苦的时代给他们这一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迹!
现在,哥哥默默无言的离去了。我们这个众多子女组成的队伍第一次出现了断裂,直到此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血浓于水;我才懂得手足之情的分离的确会有着撕心裂肺的痛。 我们这些与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们永远快乐!后排右三是瑞生哥哥。
蓝天上的朵朵祥云载着他去往遥远的天堂,在那里有他一生敬重的父亲,有他从未谋面的生身母亲,也有养育他成长的妈妈。那里没有战火硝烟,那里没有人世间的纷杂烦恼和功名利禄,哥哥将投进母亲温暖的怀抱,从此享受安宁幸福。
每年秋天,院子的玉簪花都会悄悄的绽放,白色花朵圣洁无瑕,没有艳丽的色彩。在绿叶丛中,散发着淡雅的清香。谁言花草无情,这盛开的白玉簪寄托着我们无尽的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