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涪陵县政府为王超奎举行追悼会。 (武隆县档案局提供)
8月10日,采访车从武隆县城出发,在逶迤的山路上盘旋了2个小时后,来到了王超奎的家乡——鸭江镇庙垭乡和平一社。
眼前出现的是一栋典型的川东民居,夹壁青瓦,却已半数坍塌。听到响动,旁边农舍走出一老者。
“你们是来看王超奎的老屋的吧!房子破是破了点,但是还在呢,我们都没有推倒它,有它在,大家还有个念想!”老人大声地说。
王超奎走了70年了,人们还没有忘记他。
“父亲的纪念碑太高,我和哥哥爬不上去”
在王孝桂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几张老照片中,有一张尤显珍贵。
那是1943年,王孝桂和妹妹王孝梅等人,参加了王超奎的追悼会后,全家在刚落成的王超奎纪念碑前的合影。
如今,王孝梅老人已经离世。但在四川地方党史资料里,还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她的一段采访记录。
当时,王孝梅回忆,“父亲遇难后的消息传来,祖母和母亲都痛哭得不行,几天吃不下饮食。一年的春天,涪陵县里来通知,让我们一家老小都去参加为父亲举行的追悼会,除祖母年老未去外,伯父、伯母、幺爸、幺婶,还有几位姑妈都陪着母亲和我们兄妹去了,共有10多人。”
“为了赶路,我们错过了吃饭的饭点,我们走到菜场时,实在饿得走不动了,便要求大人们给我们买东西吃,可又没有店子。去向人家讨吃的,都说没有,我们全家进退为难。但是,当他们得知我们是抗日烈士的家属时,就都争着为我们做饭。这家出米,那家送菜、搬柴,很快就做好了饭,让我们吃饱赶路。我们给他们钱谁也不收,他们何等看重抗日战士啊。”
王孝梅还讲了一个细节。参加了追悼会后,他们一家人到涪陵公园王超奎纪念碑前合影。“大人们都站在纪念碑的前面,我和哥哥孝桂站在底座台上。我和哥哥爬不上去,还是几个当官的抱上去的。”
“父亲每次写信回来,都提到要我们好好学习”
“父亲非常重视对我们的教育,他每次写信回来,都提到要我们好好学习。”提起父亲,年逾八旬的王孝桂心情起伏难平。
他拿出另一封王超奎寄回来的信,上面,王超奎特意叮嘱大哥王詠琴,要多让家里的孩子读书。信中,王超奎言辞恳切地说——
大哥,我总觉得对于家庭中若有小孩子的话,该多送去读书比较好,若能设法多读书,这就是我们家发达的现象。一个家庭有没有钱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他一个家庭的人有没有作用,能不能做事的问题。能够有知识能够做事,这比较(比)有钱还好。
“让更多的人记住他,记住那段历史”
“前几天,我们专程到湖南岳阳县新墙镇,走访了当地老乡,到王超奎牺牲和埋葬的地方祭扫了一下。”武隆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邓文光称,目前,他们正努力收集王超奎烈士的相关资料,准备在武隆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一个烈士生平事迹展览,“让更多的人记住他,记住那段历史。”
没有忘记英雄的不只是家乡人。
王超奎牺牲后,经收敛移葬于湘阳属之三江口相公岭。除树碑建塔纪念外,还由一三三师部书写传记寄送家属。为了让后人不忘国家领土完整是抗日将士鲜血所换,当地曾将王超奎的安葬地“相公岭”更名为“王公岭”,将岳阳县“新墙乡”更名为岳阳县“超奎乡”。
“历史不能被忘记,我们要通过挖掘,教育更多的人。”8月12日,湖南岳阳县县委宣传部米绪立在电话里这样说。
“我们计划修建新墙河抗战纪念馆,并重新修复王超奎的墓碑,让这段光辉的抗战史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