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经的重要县之一。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红一、二、四方面军三次从武山县经过,并强渡渭河。
几次途径甘肃武山县,都因行程排满,没有去考察成那里的红军遗址。定西6.6级地震后不久,我终于有时间前往武山实地考察,也算了却了一桩夙愿。
渭河之滨 寺庙供奉红军领袖塑像
从鸳鸯火车站出站,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步行800米,我来到了河面宽阔的渭河之滨。一位回家的高中学生告诉我说:“过了渭河大桥,那里就是当年红军渡河的纪念碑!”
果真不错,几分钟后,未然屹立在桥头的红一方面军强渡渭河纪念碑就出现在我眼前。纪念碑建在山脚下的公路边,离渭河大桥不足30米,四周用铁围栏围住,围栏前面是当地农民堆放的几堆麦垛。
纪念碑附近,有座小庙。见庙门上方写有“红军强渡渭河纪念”,于是,我信步跨进大门。进去一瞧,令我十分惊奇的是,这个名叫“大佛寺”的庙子里,没有菩萨、没有观音,却供奉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红军领导人及十大元帅的塑像。同时,墙壁上还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一位在院内清除杂草的太婆对我说:“庙里的这个红军长征纪念室已建起多年,来此参观、烧香的人不少!”
由此不难看出,甘肃民间各界群众已把红军领袖人物特别是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当成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活菩萨”、“活神仙”在纪念!
卷起裤腿 红军抢渡渭河突破封锁线
1935年9月,中共中央俄界会议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的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党中央、中央军委直属部队在毛泽东、彭德怀的带领下,从甘南迭部出发,踏上了北上陕北的漫漫征程。
为了堵截中央红军,蒋介石调动七个师的兵力进入岷县、徽县、礼县、天水、甘谷、陇西一带布防,构筑成所谓的渭河封锁线,企图将陕甘支队消灭在渭河南岸。其中,敌军仅从武山鸳鸯镇至洛门镇一带的要冲上就修建起碉堡和炮楼三十多座。
面对严峻形势,陕甘支队决定声东击西,佯攻天水,打破封锁。在红军的军事行动迷惑下,敌人果然信以为真。害怕红军攻占天水、威胁西安的国民党部队,遂将主力集结于天水,致使武山、漳县之间兵力空虚。
9月24日,一直朝着天水东北方向开进的陕甘支队从岷县闾井镇出发后,突然改变方向,向西北方向急行军。一天后,便进入武山县境。后经付家门、丁家门,跨过榜沙河,进驻到渭河南岸的鸳鸯镇鸳鸯村。
9月26日拂晓,红军开始分三路渡河。为掩护中路红军主力渡河北进,左右两路红军分别佯攻陇西和武山县城。当时,由于渡口处地势开阔,水流平缓,水深只有一米左右,因而红军战士卷起裤腿,很快就渡过了渭河。就这样,红军巧妙地突破了敌军精心布置的渭河封锁线。渡渭河北上,宿营于费家山水家沟一带。27日,翻越盘龙山和祁家岘梁,经榆盘的庙儿沟,下堡东,进入通渭县榜锣镇。中央红军在所经之地,书写“反蒋抗日”“打倒鲁大昌”等墙头标语。
而由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第一纵队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率领的红军先头部队渡过渭河后,便沿渭河北岸东插到达甘谷礼辛。在礼辛陈庄附近,红军歼灭了敌军一个骑兵连,缴获了大量枪支和马匹。
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先后经过武山的广大地区,时间长达五十多天(其中,陕甘支队通过武山县只有三天),撒下了革命火种。从此,武山人民更顽强地同反动派展开了前赴后继的斗争。在白色恐怖的岁月,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以“义子”“义女”“儿媳妇”等名义,保护了失散红军39人。
不到费家山 不算到过武山县
费家山,这个地处渭北山区的村庄虽然至今仍显贫瘠,但因这里曾留下伟人毛泽东的身影而倍受人们关注。
听当地开美容美发店的程姓女老板说,费家山山高路险急弯多,徒步来回得要半天多时间。她还还告诉我,如果遇到山上下雨或落冰雹,车辆根本无法开动;即便是天晴,沿路一带也随时有塌方断道的危险。
“毛主席为什么会来到这个小村庄并在这儿驻居一夜呢?”怀着强烈的兴趣,我当即决定改变后面的行程方案:“不到费家山,誓不罢休!”
在程老板和隔壁的牙科医生都在分别为我电话联系对去费家山轻车熟路又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时,我再次摊开随身携带的地图和红军长征过甘肃的书籍,仔细了解七十八年前红军过武山的情况。
到费家山的路确实太险了。一路上,我坐在面包车驾驶室右侧座位上,随时胆战心惊的。现在,这段山路尽管修成了双车道,可是坡陡、弯急、沟深,尘土飞扬不说,沿途道路裂缝、坍塌、车辙,使司机随时都绷紧神经,不停地搬动方向盘,不断地选择行进路线。
沿途,我看到山巅上有两处城堡,当地人都说是“堡子”,是用来防御土匪进村烧杀、抢劫的工事。这些年来,费家山上尽管通了乡村公路,但是,由于路道很险,不时有车毁人亡的坠崖事故发生。司机说,去年夏季的一天,费家山村一辆农用三轮车满载着一车粮食和8个村民下山。在快接近山口时,突然刹车失控,造成2死6伤的重大安全事故。现在,一些村民吸取了事故教训,宁愿徒步上山、下山,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小径走,也不再去乘坐农用三轮车了。
高山村寨 毛主席长征住宿房屋犹存
当年,时任陕甘支队政委的毛泽东和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在率中央红军渡过渭河、爬上费家山半山腰时,却突然听到山下枪声大作。原来是两翼敌人闻讯追来,试图夹击红军。但毛泽东根据枪声就判断出他们并非敌人主力,便让彭德怀派两个连当头迎击。红军一出击,敌兵果然被吓退了。
当晚,红军主力宿营于费家山和水家沟一带。那时,毛泽东就在费家山村的费孝忠家里,并借居办公。次日,纪律严明的红军便离开这里,继续向北挺进。
费家山村位于渭河北岸的费家山顶,海拔2000余米,距南面山下的鸳鸯镇15里。这里山大沟深,山路陡峭,易守难攻,特别适合红军驻扎休整。
当时,已是深秋时节。虽然夜间天气寒凉,但红军战士宁肯生着火露天宿营,也不愿进入民房居住而打扰村民。对借用村民的东西,临走时都一件不差,予以归还。虽然是白色统治时期,但这里的百姓仍然积极帮助红军。费家山村的杨万清就亲自拉着自家的毛驴,帮助红军运送筹集的粮食到榜罗,回来时红军还给了他90元钱作为酬谢。而中共地下党员柴宗孔领导的游击队员,则积极接应和掩护红军过境武山。
红军陕甘支队经过武山境域时,只用了三天时间。之后,便通过榜罗镇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长征。
如今,虽然七十八年过去了,但当年毛主席借住办公了一夜的民房仍然保存着。这是一面坐西朝东的房屋,屋中至今还摆放着毛主席当年用过的条案、木椅、土炕、柜子,还有这盏曾照亮过费家山夜晚的油灯。
从这些业已破损的红色遗物中,至今我们依稀可以见到一个光辉的身影,一个亲切的身影,一个领导着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的伟大的身影!
红军的革命精神,至今激励着武山人民开拓前进,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大武山,武山大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