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是定西市下面的一个红色资源大县,也是海内外有名的“中国书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红豆草之乡”。第二次从陇西抵达通渭县境,明显感觉这里发生了颇多变化。
红色重镇榜罗 长征精神照民心
榜罗,为陇中的千年古镇、红色名镇。
1935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在榜罗小学校长办公室里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常委会议——榜罗镇会议。次日,在榜罗小学南侧打麦场上召开的连以上干部大会上,宣布了榜罗镇会议决定。
这次会议,正式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的正确决策。榜罗镇会议,将长征导向了胜利的彼岸。从此,榜罗镇便被载入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史册!
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榜罗镇会议旧址纪念馆,如今已经扩建完毕并对外开放。昔日的学生操场、打麦场,变成了长征纪念园;新馆是重新建设的,比老馆大许多,由杰出女红军、谢觉哉夫人王定国题写馆名。遗憾的是,因为停电,我只进入新馆序厅看看,没能看到新馆陈列的文物、文献资料。
不过,在纪念馆负责人、书法家张凤鸣的陪同下,我再次迈进了榜罗镇会议旧址大院。在这里,我有一次看到了那些磕碰得变了形的水壶,锈迹斑斑的子弹、飞机炸弹、手雷,被红军战士的手和肩磨得溜光的扁担、背篓、提篮……还有那书写在墙上、门窗上字迹班驳的“取消中央军的百货厘金”、“取消一切苛捐什税”等各种宣传标语……在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这些遗留着红军战士体温和鲜血的珍贵的革命文物,铭刻着一段永远无法忘却的红色记忆。
今天的榜罗镇会议纪念馆,维修复原了毛主席、张闻天住宿旧址,新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红色广场。张凤鸣说,通渭县还将开发“红军饮马池遗址”,恢复“红军警卫团驻地碉堡”,并陆续打造“红军将帅住宿一条街”。
榜罗镇有座山头叫“圆嘴山”,原来山上建有供奉观音、菩萨的庙宇。长征时期,毛主席曾站在这里俯瞰榜罗镇全境,指点北上陕北的线路。至今,山顶上还有毛主席当年的“拴马树”。十年前,当地群众就自筹资金在山上塑起了一尊毛主席铜像。
第二次上“圆嘴山”后,气势恢宏的建筑、高大魁梧的红军领袖和十大元帅铜像,无不令我格外震撼。据通渭县农机公司退休干部毛志雄介绍,这些仿古建筑和开国元勋铜像都是当地民间自发集资搞的,得到了榜罗镇党委政府和旅游、国土、规划部门的认可、默许。
榜罗县榜罗镇圆嘴山红色纪念协会会长王廷成谈到,他们发动红色纪念协会126个会员,共筹集资金500余万元在“圆嘴山”搞红色旅游和红色纪念项目。目前,已完成仿上山旅游道路修建、古建筑主体建设,并将在河北精心设计和雕塑的14位红军领导人、开国元勋及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三位革命烈士的铜像运回榜罗,安放在新建的红色纪念馆内。
榜罗镇,正在以她神圣的光芒,汇聚着不朽的长征精神,永远照耀民心!
文庙街小学 诗情澎湃诵长征
1935年9月29日,中央红军越过雪山草地,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的主力部队进驻通渭县城,这是红军长征走出草地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党中央决定在通渭县城休息三天,以恢复体力,继续进行跨越西兰公路、进军陕北的政治动员,从政治上、物质上做好进入陕北苏区的准备。当天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县城文庙街小学接见了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的指战员,并举行晚会。
听说我已抵达通渭县城,通渭县农业局原党组书记、榜罗镇圆嘴山红色纪念协会会长王廷成早早地驱车等候在城南的牛谷河畔。他说,通渭县体育场正是当年红军举行文娱联欢会和大会餐的地方,至今体育场路边还立着一块纪念碑。
1935年9月30日下午,红军政治部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提出部队进入陕北苏区的注意事项,进行政治动员。当晚,就在通渭县牛谷河畔的沙滩上联欢、会餐。将士们高唱《国际歌》,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整个会场洋溢着长征以来少有的欢快、热烈的气氛,每个战士的脸上都充满了希望的光芒……
随后,我在王廷成的向导下,来到 “定西市国防教育基地”——通渭县文庙街小学。走上20多级台阶进入校园,一座“V”字形纪念碑立刻引入我的眼帘。王会长说:“你已经站在伟人毛泽东当年激情朗诵《七律·长征》诗的地方了!”于是,我掏出相机,按动快门,“嚓、嚓、嚓”抓拍了几张照片。
根据纪念碑后的简介文字记述,那是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这里激荡着磅礴的诗情。晚会上,毛主席激情满怀地朗诵了他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
10月2日,陕甘支队从通渭县城出发,踏上了开往陕北苏区的征程。从此,通渭文庙街小学便因毛泽东首次朗诵《七律·长征》而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义岗四岩山 青山有幸埋忠骨
义岗川镇是通渭县到会宁县的必经之地,位于通渭县最北部,距离县城37公里。
义岗镇有座“红军坟”。 今天,隆起的土坟,长眠着整整23个烈士的英魂;弹迹累累、形貌斑驳的古土堡子,向人们诉说着当年这里发生的一场恶战……
1936年10月,以贺龙、肖克为正副总指挥,任弼时、关向应为正副政委、李达为参谋长的红二方面军之一路(总指挥部、二军、三十二军)长征途经义岗镇,在董家堡子遭到通渭县保安大队和董本斋民团的阻拦。当年,甘肃东路交通司令马锡武遣王富德骑兵旅尾追,国民党甘肃政府和王钧之飞机部队给董本斋空投子弹两次,共四千余发,同时派三架飞机向红军狂轰滥炸。
红军发炮还击,组织攻打碉堡。顿时,子弹、炮弹如梭,敌人火力猛增。因寡不敌众,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整整倒下了23名红军战士!他们没有看到长征最后的胜利,便将遗憾和热血洒在这片黄土地上。
1957年9月1日,通渭县原义岗区人民政府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1998年8月,烈士陵园得到重建。竖立陵园命名碑,补墓碑、碑文,筑护坡、栏杆等,增其旧制,以告慰先烈英魂,光大长征精神。
如今,每年清明时节,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中小学生和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到陵园瞻仰烈士英魂,缅怀长征精神,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通渭人民发奋图强,建设美好家园。
“举红色旅游旗,打温泉休闲牌,兴通渭农家乐”。
一天一夜的采访、考察匆匆结束,在今日通渭人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当年红军的“影子”:勤劳朴实、不怕吃苦、勇往直前;我也坚信,在通渭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红色圣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