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设立岳阳专区 1964年7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视察湖南后返京途中,专列停靠岳阳车站。看着这熟悉的站房、股道,想起领导粤汉铁路工人罢工的情形。岁月如梭,景物依旧,故人已逝,令他感慨不已。当年领导岳州车站工人罢工的郭亮、陆汉湖等人都已为革命英勇牺牲了,真是“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啊! 想到这些,他对陪同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深情地说:“岳阳,我在大革命时来过两次,那时郭亮在这里组织铁路工人大罢工……” “岳阳自古以来叫巴陵,南朝时起设郡,唐朝时叫岳州,后改为府。这里的岳阳楼,李白、杜甫这些名人,都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 毛泽东越讲兴趣越浓,他拿起毛笔,在自己的办公用笺上挥毫书写了杜甫的《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毛泽东接着问张平化:“岳阳现在归哪里管辖?”
张平化回答说:“解放初期归长沙专区管过一段,现在归湘潭专区管。”
毛泽东说:“湘潭专区辖12个县,太大了,应适当划小”
张平化回长沙后,立即召开省委常委会议,传达毛泽东的指示,决定将湘潭专区一分为二,新设岳阳专区,辖岳阳、平江、湘阴、华容、临湘5县(1966年,又从湘阴县划出汨罗县)。同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岳阳专区。省委、省人委立即批准成立中共岳阳地委、岳阳专署。地委、专署机关设岳阳县城关镇。 7月底,由湘潭地委、专署抽调到岳阳地区工作的同志,服从组织的分配,3天之内即乘火车、轮船抵达岳阳。当时的岳阳城,是个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人口不过6万的小县。城区面积狭长,一下子迁来这么多的机关人员,城区已无法容纳。经地委与岳阳县委研究,决定选择铁路以东的东茅岭、炮台山一带荒山野岭作为地委、专署机关驻地。 毛泽东提出设立岳阳专区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英明决策。岳阳位于洞庭湖和长江交汇处,京广铁路纵贯境内,素有湘北门户之称,战备与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岳阳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湘中、湘南、湘西的许多物产特产,须经湘资流灌四水通过洞庭湖出省,再输往全国乃至带动整个湖南经济的发展。
正是由于毛泽东的这一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推动了岳阳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岳阳(中心城区)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小县城,发展成为今天拥有总面积15019平方公里,548.34余万人口,高楼林立,彩虹飞架,道路整洁,工业发达,交通信息便捷,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繁华都市。岳阳被国家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又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与轻纺工业基地、长江中游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地级十佳卫生城市,成为镶嵌在长江中游与洞庭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名扬海内外。2009年,岳阳入选60个新中国成立60年城市发展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