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13年12月24日电(王越、刘世通)我们总参军训部老干部大学有位退休老战士学员,在职时做部队宣传领导工作,尽职尽责。更可敬的是,他退休后面对家庭诸多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不言老,不放弃,不但撑起家庭生活这个天,做家庭成员的顶梁柱,还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成为在老干部学员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热情参与的学习典范,也是老干部大学教职工认真工作、踏实敬业、甘于奉献的模范榜样。他就是原总参装甲兵部师级退休干部、西翠路军休所军休人员尤福贵同志。
让人难以想像的是,尤福贵同志已经是七十四岁高龄的老人了,可他家里还有九十六岁的老母亲需要他赡养,老太太不能出门,靠尤老给她洗澡擦身,给她做饭,天暖时院里居民常看到尤老推着老母亲晒太阳的身影;同样年逾古稀体弱多病的老伴腿脚不好,出行需坐轮骑,需要他照顾搀扶,大院的小路上常出现尤老推着老伴去医院问医拿药的足迹;还有一个令尤老不幸的事,就是尤老唯一的儿子离患精神分裂症,尤老每天需督促年届不惑的儿子服药,关照他的日常生活起居。上个月尤老儿子旧病复发,尤老把他送进精神病院治疗3个月,由于没有单位托底,花去了8000多元钱,全部是尤老承担,在常人看来,这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些困难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让常人喘不过气来,更何况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
可是尤福贵同志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压倒,依旧快乐生活。尤老常说:“面对现实,正确对待。自己家的事推给谁也没用,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每到周末,大院居民经常看到尤老推着坐轮椅的老伴去菜市场采买副食品等商品,满载货物,兴高采烈,像从战场上带着战利品凯旋归来的战士;朋友到他家,经常看到尤老腰系围裙,围着锅台忙前忙后,不亦乐乎。丝毫看不到他愁容不展的面貌。
尤老对96岁老母的孝顺照顾更值得一提。尤老从1994年把老母亲户口迁过来至今,一直赡养老母亲整整二十年了。老母亲能够比较健康地活到现在,与做儿子的尤老和老伴的关爱不无关系,用尤老的话说可谓是:“低龄老人孝顺高龄老人”。多年的悉心照顾,尤老总结了两条:一是顺,就是是顺其自然,遇到老人“耍小脾气”,对老人说怪话,尤老不反击,不理睬,该接受的接受,该改的即改。一般自己不生气,更不惹老人生气,有话好好说。尤老常说“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 对老人顺比孝更重要”……老人怀旧,爱唠叨过去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尤老耐心倾听,从不打断。第二就是注意细节照顾,老人单居一室,尤老每天早起后给她擦地板,开窗通风;天气好时推老人到外面晒晒太阳,到菜市场转转。一度老人食欲不振,尤老除给她服药调整肠胃外,还在粥里放点蜂蜜或白糖,增加老人胃口,使老人食欲大开。见老人喝药从暖瓶倒水不方便,尤老就先把水倒进杯子里让老人顺利喝水,保证每天老人的水杯里总是满的。一次老母亲拉肚子,弄脏了衣裤,尤老马上亲自动手将老人衣裤清洗干净,解除了老人的烦恼。从这些细节小事,能看出尤老照顾母亲的悉心周到,体现出尤老对母亲的万分孝心。
在2013年在北京市万名孝星表彰活动中,尤老当之无愧地被命名为“孝星”,面对荣誉,尤老说:“感动,高兴,受鼓舞”;尤老还谦虚地说:“找差距,再努力。照顾老妈,加强细节。”
尤老对社会活动的热情参与也是很值得赞赏的,为了完善自己,充实生活,不断进步,尤老积极参加老干部大学学习,报摄影班,参加采风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社区、军休所举办的摄影展览,时常给报刊投送新闻图片稿并被刊登。最让人敬佩的是,尤老坚持在位时就积极参与的写作投稿习惯,退休后十多年仍不放弃,笔耕不缀,坚持一个礼拜一篇稿,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现在从没间断,尤老的这一写作习惯被一位老将军概括为“洗一次澡,包一顿饺,写一篇稿,”的“三个一习惯”。尤老写作的数量质量均上乘,他的稿件屡被军内外多家报刊采用,连续三年以拔头筹的成绩被总参军训部老干部大学评为通讯报道特等奖,每年的刊稿量都在上升,今年更以刊稿量55篇夺得老干部大学通讯报道第一名的佳绩。
尤老还是老干部大学的编外热心人,应校长的要求,每月一期的《砺剑报》,尤老义务给学员审稿校稿把关;今年又增加了《夕阳红》这一老干部投稿的新渠道,在校长的要求下尤老还是义无反顾地很痛快答应下来,为老干部学员审稿,润笔把关,选送质量上乘的稿件投稿,并亲自做公交车把稿件送到三公里外的编辑部,风雨无阻,乐此不疲。编辑部的年轻人看尤老如此年高,还依然奔走忙碌,很是感动,心疼地说:“尤老,下次您别亲自跑了,交给年轻人好了。”尤老却笑笑说:“没事,我跑跑路也是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