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11月30日生于贵州省三穗县木界村一个侗族家庭。系飞山十洞首领杨再思后裔三十二世孙。 1910年秋,到本村一所私塾读书。 1914年考入本县一所高小。 1917年高小毕业,报考了省里甲科农业学校的养蚕专业,想走一条以实业振兴家乡的道路。 1918年秋,离家去省城贵阳上农业学校。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与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集会,受到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强烈感染。不久,结识了学生领袖周逸群,两人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 1921年从省农校毕业,回家后办起蚕场。可惜天不作美,第一次养蚕失败。 1922年3月,与母亲和新婚妻子不辞而别,去云南找三叔,三叔给他找了个小职员的工作。 1923年春,离开三叔去重庆找舅父,希望找一个能发挥自己报国愿望的工作。经推荐他到驻重庆的滇黔联军当了兵,并干上了军需上士的工作(开始从事后勤工作44年)。 1924年被提升为准尉。 1925年夏,随部队开拔到广州,准备参加北伐战争。
1926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入伍生队学习。与已任教官的共产党员周逸群重逢。黄埔军校第五期学生中共产党有后面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国务院副总理陶铸、许光达大将、担任中顾委常委的宋时轮上将、莫文骅中将、廖运周少将、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抗日名将赵尚志烈士和击毙日军少将日野武雄的朝鲜崔庸健大将、元帅、首相。国民党有彭孟緝一级上将、唐守治二级上将、投奔共产党的副兵团待遇的郭汝瑰少将、李鴻中将 、被俘的沈澄年少将、拜佛的释清定(郑全山少将)、周嘉彬少将、抗日名将李樹蘭少将(指挥了石牌大捷和古宁头大捷) 、吕旃蒙少将烈士、著名特工和杀手陈恭澍 、王剑岳少将烈士等人。3月底,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随北伐军到武昌,在黄埔军校(已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昌分校政治科学习。
1927年1月3日,武汉人民举行北伐胜利庆祝大会,却遭到了英帝国主义的镇压。杨至成十分愤怒,上街参加了游行抗议。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政变后,4月23日杨至成参加了武汉30万人的“讨蒋大会”。5月17日,在恽代英指挥下,参加反击夏斗寅的战斗,保卫了武汉政府。6月,从黄埔军校毕业,被分配在贺龙同志的二十军担任连指导员。7月下旬,带领部队向南昌进发。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率部围歼了城东大校场的守敌。8月5日,随军撤出南昌南下,编在二十军第三师第六团第六连任指导员。军长贺龙,师长为周逸群,团长是陈赓。8月30日,参加会昌战斗。9月30日,参加潮州城北战斗,战斗失利,起义军被打散。10月,跟随朱德和陈毅,艰苦转战。12月,担任连长的杨至成跟随朱德南下,准备参加广州起义,中途闻听广州起义已失败。 1928年1月12日,参加湘南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成立。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副官长。1月31日,胜利反击许克祥等围剿。在与前来镇压起义的国民党军许克祥部作战中右腿受伤。2月,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副官长。在湖南耒阳县他帮助操办了朱德与伍若兰的婚事。4月28日,随朱德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队伍会师。5月4日,和大家一起参加朱毛红军的会师大会。不久,被任命为红四军28团1营4连连长。5月下旬,带领连队,参加保卫井冈山的五斗江和草市坳战斗,粉碎了敌人的“进剿”,两次占领了永新县城。6月下旬,在七溪岭战斗中又一次负伤。7月,任井冈山留守主任,负责管理山上伤员的工作。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负责伤病员的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8月30日,参加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粉碎了敌人的进犯。在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中,开始担负起后勤保障和前线与后方的联络工作。9月至年底,多次和大家下山挑粮,担负筹办冬衣等工作。
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撤离井冈山,伤愈的杨至成又回到1营4连当连长。23日红军占领大余县后,遭到敌人围击,杨至成脚部又负枪伤。2月10日,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率连参加大柏地战斗,给敌人以很大打击,取得了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的首次胜利。4月中旬,随红四军进入福建长汀县,歼灭敌郭凤鸣旅。红四军在这里得到休整,进行了整编,杨至成担任了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的红四军的副官长。开始了漫长的军队后勤领导工作,开始从事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军队后勤工作。在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后,他首先就筹款建立了一个临时被服厂,带领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赶制了4000多套军装,这是红四军第一次穿上统一的军装。
1930年4月,调到新成立的红十二军担任副官长,在罗炳辉军长、谭震林政委的领导下工作。12月,参加第一次反“围剿”的战斗。
1931年5月,随红十二军参加粉碎蒋介石第二次“围剿”的战斗。7月,反第三次“围剿”的战斗中,杨至成在牵引敌人主力,以解根据地之围的十二军中承担搜集情报,搞好通信联络的任务。11月,参加了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有关筹备工作。11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江西瑞金开办一所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红军大学),杨至成任校务部长,负责校舍、教学设施以及教职员工的生活等等一切事务。
1932年年初,被任命为红军学校校务部长,在刘伯承校长的领导下,负责筹建学校的后勤工作。他和大家一起发明了节粮的吃“包包饭”的办法,在中央和军委各个部门得到了推广。) 继刘伯承同志之后在瑞金红军学校担任校长的叶剑英要带领学员外出参加战斗实践,临出发前,他指定担任校务部长的杨至成为代理校长,主持学校的领导工作。6月,兼任红军总兵站主任。主要任务是搞后方运输线工作,直接配合前线部队的作战。此外,他还组织兵站线担负起了邮政通信的工作。7月,参加水口圩战斗,在战场抢救伤员时,又一次身负重伤。
1933年1月,被任命为红军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统管全军的后勤工作。统管全军的被服、粮秣、饮食、财务、武器弹药、医疗卫生用品等后勤物资的采购、生产和供给。先后组织建立了中央苏区的“赤色邮政”,红军的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通讯联络,建立了枪械、弹药、被服、纺织、鞋袜、卫生材料等20余个工厂,建立和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保障红军的物资供应,并创办了后勤学校。这些卓有成效的后勤保障工作,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斗,为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月,为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搬迁,来瑞金下肖区沙洲坝一带作社会调查。7月,经过调查研究,向军委提出了完善红军供给标准的意见,随即中央军委颁布了红军供给标准的训令和命令。为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积极筹集军费和粮秣。10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分别办成8所专业学校,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长兼政委杨至成还兼任了供给学校校长。他同别人合作共同撰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系统的后勤供给教材《红军簿记学提纲》,亲自给学员们上课,为红军培养了大批的后勤管理和后勤供给人才。下半年,在全国总工会执行局委员长刘少奇的指导下,下大力抓了军工厂的管理和产品质量问题,使修好的枪炮和制造的子弹、手榴弹源源不断地运到红军战士手中。解放前担任军委总供给部部长的有5人:范树德(1931年11月),杨立三(1932年9月),杨至成(1933年1月),叶季壮(1934年5月),林伯渠(1935年6月),叶季壮(1935年11月),杨立三(1940年)。解放后担任总后勤部部长的有11人:杨立三(1949年11月),黄克诚大将(1952年11月),洪学智上将(1956年2月,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中将(1959年10月,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宗逊上将(1973年6月),张震上将(1978年2月),洪学智上将(1980年1月),赵南起上将(1987年11月),傅全有上将(1992年-1995年,中央军委委员),王克上将(1995年-2002年),廖锡龙上将(2002年-2012年),赵克石上将(2012年-)。
1934年1月,在支援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中,从革命发展需要出发,举办了一期后勤财会干部集训班。此前,还筹办了红军供给学校,杨至成自兼了一段校长。1月21日,在瑞金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对“左”倾路线不满,而得罪了博古和李德等人。5月14日,“左”倾主义的领导者以杨至成“不能从正规上补给红军”,犯了官僚主义为名,宣布撤销了他总供给部长兼政委的职务。8月中旬,去云石山看望了失意中的毛泽东主席。10月10日,踏上长征之路。12月,红军来到了杨至成家乡--黔东南地区,周恩来副主席交给他组织地方工作团,广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任务。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红军的后勤工作得到会议高度评价,杨至成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先遗工作团主任,协助先遣部队作开辟路线、发动群众、筹措给养物资等工作。5月下旬,协助红军洗遣部队通过凉山彝族聚居区。6月中旬,带领先遣工作团来到雪山下,了解情况,筹集物资,为过雪山作准备。7月,带领先遣工作团的同志协助红军在藏民聚居区筹集过草地的食物。9月10日,在甘肃俄界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将一、三军团的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继续北上。杨至成任支队供给部长。10月19日,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后,杨至成任方面军供给部长。为解决中央红军极端困难的经费,拿着毛泽东写的条子,去找徐海东借钱。11月下旬,组织了直罗镇战役--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的后勤保障工作。后勤物资的保证使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取得了胜利。
1936年2月20至5月5日,在毛主席的带领和指挥下,随一方面军渡河东征,组织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5月中下旬至7月27日,在红一方面军打击马鸿逵、马鸿宾的战役中,杨至成先后被任命为军委兵站部部长和野战军的后勤部长,统一指挥西征野战军的供应、兵站、卫生等工作。11月20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发布命令,任命杨至成兼任一、二、四三个方面军总兵站站长。根据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后的形势,杨至成部署了各部队的兵站联络工作。11月下旬,组织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斗的保障工作。12月下旬,西安事变爆发后,为声援张、杨的反蒋抗日行动,我党与张、杨达成协议,派红军南下西安周围布防,杨至成协助周副主席组织了大军出动的兵站运输工作。
1937年6月,被任命为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他组织部队开荒种地,采盐炼油,肩挑保卫边区和建设边区的两副重担。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红军大学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为战争需要培养人才。12月,就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职务。领导大家采取多种途径为学校筹粮筹款,组织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开荒种菜、养猪、开挖窑洞,建校舍、师生住房和教学用房。 1937年,由于上年“西安事变”的发生,国共两党已建立统一战线,杨至成才与家里取得了联系,得知母亲去世已一年余。他自从20年代初离开母亲,母子就再未晤面。他在伤感之余,寄去一副挽联,让家里人刻在母亲的墓碑上,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这副挽联写得情真意切,字句工整。内容为:八千里长征报国即为报母,四十年矢志教子亦是教人。
1938年6月,由于身体状况日差,党中央决定送他和一批同志去苏联莫斯科治病并学习。1938年以后,党中央先后派刘亚楼、杨至成、李天佑、卢冬生、钟赤兵、谭家述等6位红军高级干部去苏联养病,并在中国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特别班学习。其他几位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有的负过伤,有的积劳成疾,而刘亚楼身体精壮,什么病都没有,他除了学习军事外,还担负着毛泽东赋予的这项特殊使命:把我党历史上几次“左”倾错误及其危害,以及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主张和原则,直接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同志作汇报。为使共产国际更多地了解中国党的情况,毛泽东请刘亚楼带着《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几篇重要著作,以及遵义会议的重要决议,叮嘱他一定要当面交给季米特洛夫同志,并请他转呈斯大林同志。
9月,正式在莫斯科郊区的共产国际附属党校学习,伏龙芝军事学院在这里给他们开办了特别班。杨至成(化名李康)既参加政治班的学习,也参加军事班的学习。同学有回国后担任要职的林彪元帅(化名李进)、刘亚楼上将(化名王松)、李天佑上将(化名李建)、谭家述中将(杨平)、钟赤兵中将(化名彭林)和中共松花江军区司令员卢冬生烈士(化名宋明)。化名周全的毛泽民撰写了一份近万字的汇报材料,题为《关于博古、李德等同志领导党和红军的错误问题》,呈报给共产国际执委会。1938年春天,任弼时到任后向共产国际如实汇报王明的种种不利于党的团结的表现;4月,刘亚楼又遵毛泽东嘱托带一系列决议文件前往莫斯科,以影响共产国际作出正确的决策。一系列的舆论和宣传工作,而最终的结果,也正是中共全党所期望的—1938年7月,王稼祥终于带回了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全党团结在“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的意见。王明被扳倒了。在扳倒王明的斗争中,毛泽东向莫斯科派出的其实是一支以刘亚楼、林彪、毛泽民、杨至成等红军高级干部为中坚的执行“外线作战”的“特别梯队”,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任弼时是这支队伍最有力的支持者和后盾!
1939年冬,周恩来副主席来莫斯科治疗臂伤,特地看望了在这里学习的中国同志,检查了杨至成的学习成绩,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治病、学习双丰收。
1939年12月29日共产国际监委会审查和处理李德问题的会议正式开始。他们根据中共中央陆续送来的文件和报告,以及李德本人写的检讨材料,决定先让李德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并进行质询,再组织对他的批判和审查。国际监委会要求中共代表团的同志,以及正在莫斯科学习、养病的比较了解李德情况的中国同志都去参加会议,多多发言,展开对李德的批判斗争。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任弼时、代表团工作人员师哲,以及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原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刘亚楼、原中央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杨至成等出席了这次严肃的审查批判会。在共产国际总部召开的讨论李德问题的会议上,杨至成大胆发言,批判了李德在中央苏区瞎指挥所犯的错误。总供给部长杨至成指着李德的鼻子怒斥他不可一世:接下来发言的是被称做中央红军“大管家”的杨至成。杨至成是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老同志,跟随朱德、陈毅率领的队伍走上井冈山。当年他曾是朱军长的副官长,后来又是中央红军总供给部长。提起李德,杨至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1933年9月,李德从上海来瑞金时,博古命令总供给部长杨至成直接负责李德的生活。在敌人实行严密经济封锁,物资极为匮乏的中央苏区,要满足洋顾问奢侈的生活要求谈何容易!苏区没有洋酒,杨至成找来本地酿造的芋薯酒;没有面包,他就找人烤馒头,还特意在面粉里多放些糖。杨至成还从部队的战利品中尽可能选些李德喜欢的食品和罐头。李德仍旧很不满意,多次向博古告状。1934年4月,在保卫中央苏区北大门的广昌保卫战中,李德和博古不接受毛泽东以红军主力转入外线进攻,以调动敌人的建议,命令红军以所谓“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与敌人进行“正规战”。杨至成领导的总供给部把全部武器、弹药都运上阵地,也无法抵挡敌人密集的枪弹。中央苏区的北大门被敌人攻破。红军血战18天,付出了伤亡5000余人的惨重代价!因后勤保障不利,杨至成被撤销了总供给部长的职务,贬为负责军容风纪的队列科长。在敌人强大的进攻面前,哪里还有什么队列可练,他只能带领工兵无休止地筑堡垒、挖战壕。杨至成越说越恼火:“我这个老兵,跟随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参加过无数次战斗,打过不少胜仗。而李德、博古自以为是,按照军事教科书指挥红军反‘围剿’,结果越打越被动,最终连我们艰苦经营了六七年的根据地统统丢光了!”杨至成指着李德的鼻子怒斥道:“李德同志,你不是军事专家吗?我打了这么多年仗,还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窝囊、愚蠢的打法!几万红军战士的生命啊!我不知道,将来见了马克思,你这个号称红色军事家的德国人,怎么去向你的‘老祖宗’交代!” 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史档案馆收藏的毛泽民的档案卷宗里,有一份由王松、李进、周全联署的《关于中国党在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中的错误问题》的报告。这份报告,正是刘亚楼(王松)、林彪(李进)和毛泽民(周全)根据福洛林主席的要求撰写的。落款时间是:1940年1月8日。
1941年9月,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战火烧到了莫斯科城外,杨至成等中国同志的学习宣告结束,准备返回祖国。10月,杨至成等人在林彪的带领下,来到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乌兰巴托,准备从这里通过边境返回延安去。但由于边境已被日本侵略者封锁,他们被困在了蒙古。
1942年被困在蒙古的杨至成等一批中国人,为了谋生,只好依照苏联人的安排,利用假的身分去干各种杂活:放马、跑堂、看大门……
1943年回国仍无希望,生活又无着落,为了挺下去,杨至成只好在乌兰巴托讨饭维持生计。后在朋友介绍下,去一家报社当编辑,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1944年被送到苏联的乌兰乌德市后,为了生计,去给一家贸易公司看守仓库,其间,几次发病,受辱,他的身体急剧地垮了下来,瘦得形容枯槁,虚弱不堪。
1945年2月,经过艰苦辗转,终于又回到莫斯科,并遇到林利和孙维世同志,得到了她们的照顾,苏联有关方面安排他与毛岸青同志住在了一起。
1946年1月,从苏联回到哈尔滨,回到了阔别八年之久的祖国。2月,南下辽宁,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报到,就任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一边组织领导后勤工作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一边组织建设后勤学校和开展军工生产,初步奠定了东北部队物资供应的基础建设。3月,带领总后勤部的同志,参加了四平保卫战的后勤保障工作。6月,率总后勤部的第二梯队来到佳木斯,领导建设东北大后方的工作。建立了军需学校、汽车学校、卫生学校;整顿扩充了各种军需工厂和兵工厂,为后勤的发展和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2月-1947年4月初,组建后勤前梯队,支援部队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
1947年5月-7月初,带领后勤前梯队,参加了民主联军组织的夏季攻势。7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改组为后勤司令部,黄克诚同志任后勤司令员兼政委,杨至成改任副政委。
1948年6月,就任东北军区军需生产部部长。8月,辽沈战役部署过程中,组织军需生产战线的同志按时完成了生产120万套棉军装的任务。大力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12月,与后勤部领导同志,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参加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他们的军装受到了毛主席、周副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赞扬。
1949年先后任华中军区和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6月,随第四野战军进关南下,率军需生产部进驻中原重镇武汉市,他下决心抓了中南六省区的军需工业建设,在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及广东、广西重新安排了军工生产布局。9月,原东北军需学校奉命南迁湖南株洲市,改为中南军需学校,杨至成被任命兼军需学校校长。12月,在杨至成的努力下,他们在中南地区接收的国民党军队的军需工厂已有十一个恢复生产。
1950年被任命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他既抓军需生产又抓地方的轻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6月,亲自在武汉地区选址筹资,抽调招聘技术人才,建起了一个高水平的军工医院。9月,军需生产部取得的成绩受到了各方面的称赞,各单位评出的1891名人民功臣受到表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亲自为中南军需工业表彰大会题了词。下半年,在汉口罗家墩选址建了新的军需学校。8月,中南军区军需生产部与后勤部合并,杨至成就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在中南地区组织领导创建各类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同时组织接收和发展了地方轻工业。
1951年到1952年,中南军区投入十几个军参加六省的剿匪任务,杨至成带领中南军区后勤部组织了对剿匪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杨至成通过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先后从中南军区为志愿军抽组调集各种后勤保障机构50多个,调运了近500万套单棉军装和大量的粮油给养。
1954年2月,被任命为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9月,离开中南军区,奉命到北京参加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的工作。
1955年6月22日,武装力量监察部正式成立,叶剑英为部长,杨至成为副部长之一。
9月,我军实行军衔制,杨至成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957年代表武装力量监察部多次下部队检查工作,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为军委领导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1956年9月当选当选党的八大正式代表。
1957年12月,毛泽东主席专门邀请杨至成夫妇去他那里作客,并共进晚餐,鼓励他养好身体,为革命作更大的贡献。毛主席便海阔天空地和杨至成聊起了他们走过的道路,话题有井冈山,有瑞金,有长征,有延安。毛泽东特别问起了杨至成在苏联的情况,杨至成特别向毛主席汇报了他在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主持下对洋顾问李德的批判。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说:“好个杨至成,你的胆子真不小啊!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杨至成说:“主席,对洋人那一套瞎指挥我就是看不惯。几年前我在广州军区又碰到个上面派的什么苏军顾问,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心里说,这不是李德又回来了吗?就给上面打报告,把他们撤走了……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毛主席边听边说:“对外国人,我们当然不能一概反对。外国有许多先进的东西我们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思想和理论,是我们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很好地学习和领会。但我们绝不崇洋媚外,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1958年1月,叶剑英元帅找杨至成谈话,调他去参加组建军事科学院的工作。5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属于院务部门的有院办公室、图书馆、资料处、翻译处、行政处、营房处、供应处、卫生处。
1959年4月28日担任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16人)。
1959年-1961年在大跃进、共产风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冲击中,杨至成四处奔波抓基建。并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副食生产基地,较好地解决了军事科学院人员的副食补助和生活保障问题。
1962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分管院务工作。是年,当选为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他就接受了编写全军后勤历史的任务。这个工作是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同意后,经叶剑英具体作了指示,总政肖华主任出面组织,总后邱会作、贺诚、唐天际、韩振纪等人参加,由杨至成具体组织实施的。编写工作从1964年开始,成立了办公室,由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抽调人员组成编写组,然后下部队实地调查和采访,并到国家和军委档案馆广泛查阅收集各种资料、材料。他们对红军时期做过后勤工作的655名老同志排了队,一个一个有计划地展开采访,不长时间就搜集到了几百万字的资料。杨至成作为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开创人,对搜集到的资料作了客观的、权威的分析,指导编写组的同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认真地总结各个时期、各个方面军的后勤历史,以期为我军、为世界军事后勤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后勤史的编写工作,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已初见成效,搭起了基本框架,虽然因“文革”开始而未能全部完成,但它却为我军抢救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后勤史料。杨至成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1963年写的《六十生日感怀》诗。他把它写成条幅挂在客厅,经常用来勉励自己,教育儿孙。
生在光绪癸卯春,父亡母养抚成人。 少而入伍黄埔校,壮大参加南昌军。 内战十年蹈火焰,长征二万历艰辛。 一生革命不苟喘,期待儿孙更日新。
1963年杨至成的心脏病、高血压等病症日益严重,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军委批准他挂职休养。60年代初,他挂职休养,有了较多的时间,于是便投入了对书诗字画的研究和创作,几年下来,成绩颇丰。仅就诗歌而言,从1961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他写了80多首,其中一部分在《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发表。诗言志。通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看出杨至成对革命战争、对祖国大好山河、对革命战友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胜利所发出的由衷赞叹和寄予的深厚感情。从而我们可以这么评价他:杨至成既是一位将军,一位后勤领导干部,同时也是一位感情丰富的诗人。身体稍好,他就接受了主持编写全军后勤史的任务。接受了中央军委布置的组织编写全军后勤史的任务,搜集了大量的后勤史资料,这是杨至成将军为培养高级军事人才、加强军队和国防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而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1965年1月4日担任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20人)。
1965年1月3日,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16人)。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被造反派扣上了“执行修正主义路线”、“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等政治帽子,他和夫人唐慧文都受到冲击和批判。看到一批批老首长、老同事被打倒,他心里极端痛苦,心脏病更加严重。
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
2月6日上午,杨至成同志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周恩来总理在应付“文化大革命”的繁忙事务中,作为主祭人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中央和其他有关方面的领导人还有李富春副总理、陈毅、聂荣臻、叶剑英元帅、粟裕大将、李天佑、彭绍辉、王新亭上将、张池明中将等。追悼会由总政治部副主任袁子钦主持,总政治部主任肖华致悼词。悼词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杨至成同志,久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67年2月3日上午九时与世长辞,终年64岁。
悼词接着介绍了杨至成的简历:他是我党的一位老党员,我军的一位老干部。1903年生于贵州省三穗县。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1926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红军政治指导员、连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长、总兵站站长、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长,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长,东北抗日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生产部部长,华中军区军需生产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悼词评价说:杨至成同志40年如一日,一贯忠于党的事业,坚决执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勤勤恳恳地为党工作,为我军的后勤工作和后勤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军的一个损失。
杨至成生平、军事后勤思想、诗文编辑、电影出版研究发行和评价情况:
1959-10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西革命斗争故事 红色风暴(第八集,井冈山斗争故事),作者:杨至诚《毛泽东的“空山计”》刘型〈黄洋界保卫战前后〉等。
1977-06人民出版社出版《战争年代的朱德同志》,作者:赵熔,杨至诚等。
1980/01/01【年鉴】中国二十世纪通鉴2月 杨至成逝世 龚育之 主编
1988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传》第六集,收录了杨至成将军的传略。评价是:杨至成是中国共产党一名优秀的老党员,是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从井冈山斗争开始,他戎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战斗在后勤工作的岗位上,他是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40多年的奋斗中,他出生人死,历尽艰险,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欣欣向荣,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建立了众多勋劳,受到党、军队和人民的尊敬。他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共产主义必定胜利。他有很高的觉悟和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一贯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时时事事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私地走过了杰出共产主义战士光辉的一生。
1992-05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64开连环画:《军中“粮草官”--杨至成上将传奇》(中国上将军),编文/黄毛,赵前锟/绘画,页数:126页,印数:17千册,开本:64开
1993-03-02【期刊】贵州文史丛刊杨至成和他的诗 吴展明
1995-10-15【期刊】炎黄春秋红军总供给部长杨至成在乌兰巴托讨饭记 窦孝鹏
1996年5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杨至成将军》,窦孝鹏著。窦孝鹏:杨至成作为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我军后勤工作的初创时期以及后来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他努力奋斗、积极开拓的踪迹。从这个意义上讲,写好了杨至成的历史,就等于写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半部后勤史。
1996-02-15【期刊】炎黄春秋上将杨至成的五次坎坷婚恋 窦孝鹏
1996年第03期《贵州民族研究》发表《继承 咏史 言志——读<杨至成诗稿>》作者:烛光。
1997年6月5日《贵州民族报》第四版人物春秋发表整版长篇纪实文章《一生革命不苟喘,期待儿孙更日新——原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侗族上将杨至成40年革命生涯纪实》,作者:吴跃军(侗族)。文中说:综观无产阶级革命家杨至成上将40年革命生涯,他一生与部队后勤、军工与学校教育工作紧密相连,不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与教育工作开拓奠基人之一。杨至成及其诗词在侗族发展史和侗族文学社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其诗文是侗族人民的骄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多得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及爱国主义教材。杨至成同志安息吧,人民怀念您!这是所有怀念杨至成文章第一次称杨至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
1999-04-15【期刊】金秋科苑将军域外历难记 窦孝鹏
1999-08-15【期刊】贵州文史天地黔籍上将杨至成 王国华
2002年6月《杨再思氏族通志》编写组出版《杨再思氏族通志》,扉页发表杨至成照片,822页收入杨至成简介,说明杨至成,名序清,再思三十二世孙。
2002-07-15【期刊】文史天地我的父亲杨至成上将 杨子江
2003年3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杨至成诗文集》,黔东南州政协文史委学习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三穗县委员会编,陆景川主编。2005年3月,诗文集荣获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编者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聘为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3-06-01【期刊】党史博览上将杨至成国外留学落难记 窦孝鹏 ; 窦红梅
2003年第8期的《当代贵州》发表《功勋垂青史,精神昭后人 ——纪念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作者:陆景川。
2003年10月3日《中国民族报》的《杨至成 ——“后勤之父”的故事》,作者:陆景川。
2003年10月24日《贵州政协报》发表《记侗族上将杨至成》,作者:陆景川。
2003年11月27日贵州日报发表《功勋卓著留青史 桃李芬芳泽后人--纪念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今天,是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崇敬和景仰的心情,深切缅怀这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卓越的军事教育家。杨至成将军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人民军队的后勤工作和军队人才的培养,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尽千辛万苦,抛洒热血,百折不挠,鞠躬尽瘁,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杨至成将军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教育家,他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人民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和经济人才。我们要学习杨至成将军对共产主义事业执著追求的坚定革命信念。我们要学习杨至成将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优良学风。我们要学习杨至成将军坚持真理、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优秀品格。我们要学习杨至成将军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 2003年11月30日由中共黔东南州委、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纪念杨至成上将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三穗县如期召开。省、州、县党政军的领导同志及各界人士100多人参加了会议。省委、省军区及州委领导和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政委张际春少将分别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杨至成将军纪念馆于2003年6月8日开工建设,同年10月30日竣工,11月开馆。将军虽然与世长辞36年了,可他的英雄浩气却长存于家乡人民心中,11月30日,是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三穗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杨至成上将纪念革命事迹教育基地。占地14000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修建的纪念陈列馆和花园式大型纪念广场已经落成,三穗县的父老乡亲们怀念杨至成将军的愿望终于实现,贵州各族人民也因有这样一位共和国将军感到骄傲和自豪。2003年是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三穗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修建杨至成将军纪念馆。纪念馆为中西结合式,有正厅和两厢。正厅前院正中,塑有一尊杨至成将军的头像,头像为红铜塑造。正厅大门上挂着“杨至成将军纪念馆”扁额,乃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的亲笔。馆内陈列着上百件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展示了杨至成将军伟大的一生。
三穗隆重纪念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 黄瑶出席并讲话2003年11月30日上午,三穗县隆重举行我省开国上将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贵州省委副书记黄瑶出席并讲话。杨至成将军是我省早期参加革命的唯一少数民族开国上将。他1903年11月30日诞生在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一个侗族家庭,曾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南昌起义和湖南起义,先后任红军连长兼任井冈山留守处主任、红军总兵站站长,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2月因病在北京逝世。黄瑶在讲话中,称赞杨至成将军是侗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功勋卓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和杰出的军事教育家。他说,我们缅怀和纪念杨至成将军,就是要学习他不懈追求真理,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高贵品质,发扬革命先辈为理想而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缅怀和纪念杨至成将军,就是要学习他坚持原则、严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利益的坚强党性,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我们缅怀他,就是要学习他廉洁奉公、严谨自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黄瑶说,我们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在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取得新进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开拓前进的今天,我们要加强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吸取党的建设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推动理论上的不断创新。黄瑶和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谌宏昌等以及杨至成将军的亲属代表参观了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政委张际春、毛泽东的外甥曹耕山、王若飞的儿子王兴、张云逸的孙子张晓强参加了纪念活动。
2004/01/01【年鉴】贵州年鉴党史研究 纪念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 余雄三穗县 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三穗举行 龙荣森【年鉴】黔东南年鉴三穗县 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三穗举行 龙荣森凯里军分区 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在三穗县落成 吴谋高 主编政协黔东南州委员会 编辑出版《杨至成诗文集》 顾锦州党史工作 举办周达文、杨至成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龚云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