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炎陵县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
1.提高对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认识。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是炎陵红色旅游开发中的高等旅游资源,是炎陵旅游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革命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文化价值、社会教育价值。从经济价值分析,它可以转变成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吸引物;从革命文化价值分析,它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给人以教育启迪;从历史文化价值分析,它是历史的记忆,历史的见证;从审美文化价值分析,它是社会美、物质美的体现;从社会教育价值分析,它可以资政育人,传承文化,给人教益。因此,保护好炎陵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就是保护炎陵的文化记忆,传承炎陵的文化精神。
2.加强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既然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就必须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强化对革命文物、文献、建筑等“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并参照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方法,对重大战役、重大事件以及在民间留存的红色文化进行局部的原风貌保护[5]。注重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真实性、整体性、可读性、可持续性。保护是一个系统,炎陵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不仅要注重对重要文物、遗址遗迹、纪念地、名人故居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注重对红军标语、革命历史文献、红色歌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推进红色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有效传承,加强炎陵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网络建设,建设炎陵红色旅游综合信息系统和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3.整合区域相关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不能就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而开发,而必须对区域内相关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整合。炎陵县旅游资源丰富,有以第一次连队建党、朱毛首次会面、第一次插牌分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接龙桥战斗旧址等红色遗迹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有以“中华民族的时代地标,情感纽带,精神家园”之称的炎帝陵为代表的“古色”旅游资源;有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神农谷“、小庐山”大院农场、梨树洲、湖南最高峰酃峰等为代表的“绿色”旅游资源;有以瑶家歌舞、畲族龙狮、客家山歌等民间传统民俗风情为代表的“俗色”旅游资源。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将红色、古色、绿色、俗色有机结合起来。以红色为主带动区域内的古色、绿色、俗色的联动开发。将红色旅游与炎帝陵这个历史文化品牌结合起来,与炎陵秀丽的自然风光结合以来,与炎陵独特的民俗风情结合起来,通过建设“来炎帝陵祭祖、到沔渡听客家山歌、去十都舞火星龙、赴龙渣欣赏瑶族歌舞、往神农谷穿越原始森林、品尝客家农家菜和‘红军宴’”[6]等旅游产业链,整合炎陵相关旅游资源,满足旅游者多层次的旅游需求。
4.开发区域的特色旅游产品。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生命,文化是旅游产品的魅力。红色旅游产品要在求特、求新上下功夫,注重教育性、观光性、时代性、参与性、体验性。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看看遗址、看看照片展览等层面,需要研究旅游者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创新手段。可以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听革命故事、欣赏电影、演唱革命歌曲、参与模仿攻城、寻找战场遗址等方式,增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因此,炎陵要充分利用特有的红色文化,尤其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个第一次”,即在炎陵第一次实施了“连队建党”的决定、在炎陵第一次做出了“进军井冈”的战略决策、在炎陵第一次实施了“插牌分田”的土地运动、在炎陵第一次实现了朱、毛两位伟人的历史性会面,开发设计红色旅游产品。如在“连队建党”旧址叶家祠定期举行预备党员入党宣誓、正式党员重温誓词等活动;以“进军井冈”为主题,建设“模仿进军井冈”等体验性旅游产品;以“插牌分田”这一历史运动为史料,设计“党员干部上山下乡廉政教育、党性教育实践基地”等。
5.开发区域内外旅游线路。开发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必须将区域内外的线路联结好,形成线路内循环。一是跨区域旅游线路:郴州—衡阳—炎陵;长沙—炎陵—井冈山;广州—南岳(郴州)—炎陵—井冈山;岳阳—炎陵—井冈山;韶山—炎陵—井冈山;炎陵—衡阳—韶山—张家界。二是区域内旅游线路。如县内祭祖祈福游:香樟温泉度假村—炎帝陵祭祖;县内“古、红、绿”游:炎帝陵—红军标语博物馆—神农谷生态旅游度假区;县内爱国主义教育游:洣泉书院—红军标语博物馆—叶家祠—周家祠—万寿宫—军魂纪念馆。[7]
6.加大区域旅游营销力度。一是继续完善《炎陵旅游指南》、《神农风》、《炎陵文化》、《炎陵旅游手册》、炎陵旅游明信片、旅游风光宣传碟等宣传资料的编制和印刷;二是与旅游主流媒体、旅游专业杂志和旅游网站等合作,采取开辟专栏、专题等形式,把炎陵旅游作为一个整体品牌来营销和推广;三是利用春节、清明、重阳、炎帝诞辰等时间开展祭祖炎帝的主题活动,利用4月24日朱毛会面日、5月19日中国旅游日、10月1日国庆、10月15日连队建党日、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等具有代表性的纪念日开展红色主题的旅游活动,以这些节日为契机,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四是加大区域协作营销力度。主要包括加强与井冈山、张家界、南岳等地旅游协作,建立营销网络;与黄帝陵墓所在地黄陵县合作,共同打造炎黄文化品牌;五是与武汉、长沙、广州等主要客源地旅行社合作,共同推广和打造炎陵旅游品牌。
7.培养区域旅游人才队伍。人才是至胜之本。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以人才作后盾,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建设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第一必须从思想上重视人才建设,形成育才、爱才的良好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第二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短训班等方式,请专家授课,实战演练等以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第三,依托高校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的学历,提高业务能力。第四,要对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行政管理的从业人员分类培训,依据其自身特点进行培训,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第五,借用外脑,与高校密切合作,请专家进行咨询、指导,从而构建区域旅游的人才队伍。[8]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Z].2007. [2]吴清成.炎陵的“四个第一次”[J].档案时空,2007(3):12. [3]刘艳.炎帝文化与炎帝陵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长沙:国防科技大学,2004:25-26. [4]炎陵县旅游局.炎陵县旅游“十一五”工作总结[B].2010. [5]国家旅游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旅游(1978—2004)[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73. [6]李文峰“.乡土之旅”火了炎陵旅游[N].湖南日报,2010-5-10(5). [7]炎陵县旅游局.炎陵县旅游“十二五”工作构想[B].2010. [8]刘建平,刘向阳.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6(5):73-76.
作者简介
刘建平,男,汉族,1963年9月出生,湖南衡阳人,博士,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旅游文化。先后主持、承担、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50余项,横向课题近30项,出版《湖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导游学研究》、《导游基础》、《导游理论与实践》、《湖南红色旅游导游词精选》等著作12部,在《旅游学刊》、《光明日报》、《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近90篇,获过省级优秀论文奖、省级教学成果奖、著作获过全国“金钥匙”图书三等奖及湖南省百门优秀教材奖。2006-2008年被湖南省委组织部和湖南省人事厅记一等功。 2008-2010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组织工作者”并荣记三等功。2011年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个人”,为全国高校唯一代表获此荣誉。联系方式:邮箱:ljpliua@126.com
|